虞寄传

  虞寄字次安,年少时聪慧敏捷。他几岁时,有一客人登门拜访其父,在门口遇见虞寄,便讥嘲他说:“郎君姓虞,必当无智。”虞寄随声答道:“你连文字都分辨不清,岂能不愚呢?”其客非常惭愧。入见对其父说:“令郎乃是非凡之人,孔融小时候酬对李文通之语也不及他。”

  等到长大,虞寄wWW.slKj.oRg好学,擅长于写文章。他性情谦和恬静,有避世隐居之志。弱冠之年荐举为秀才,策试金榜题名。初任梁宣城王国左常侍。大同年间,曾下骤雨,宫殿前常常出现多色宝珠,梁武帝看后很是高兴,虞寄便上奏《瑞雨颂》。武帝对虞寄兄虞荔说:“此颂文采典雅清丽,实为卿家之士龙。打算如何擢用?”虞寄听说,叹息道:“赞美盛世之德,以表达安居乐业的情怀。吾岂是沽名钓誉以求入仕之人呢?”便闭门称病,只以读书自乐。岳阳王任会稽太守,招引虞寄为行参军,迁任记室参军,领郡五官掾。后又调任中记室,掾职不变。虞寄在任期间删去烦苛以从简略,力求从大局着眼,终日安安静静。

  侯景之乱,虞寄随兄虞荔住进台城,授官镇南湘东王谘议参军,加任贞威将军。京城陷落后,他逃回乡里。张彪前往临川时,强迫虞寄随他同行,虞寄同张彪的将领郑玮同乘一舟,郑玮违背张彪旨意,劫持虞寄逃奔晋安。当时陈宝应据守闽中,得到虞寄特别高兴。高祖平定侯景之乱后,虞寄规劝陈宝应自首,宝应答应了,便遣使禀告归附之诚心。承圣元年(552)授任和戎将军、中书侍郎。宝应惜爱其才,假托道路不通不遣。宝应总想招引虞寄,任命为手下官吏,把文翰一类的事委托他,虞寄坚决推辞,因而获免。

  陈宝应与留异结亲之后,秘密谋反,虞寄暗知其意图,每次交谈时,虞寄总是陈述逆顺之理,暗加劝谏,宝应就说其他事来拒绝他。虞寄又曾令左右诵读《汉书》给宝应听,他躺着聆听,读到蒯通劝说韩信说“我看你背相,贵不可言”。宝应急忙坐起说:“可谓智士。”虞寄严肃地说:“让郦寄背反,让韩信骄狂,不足以称智士;那里比得上班彪作《王命》,知天命之所归呢?”

  虞寄知道宝应不会听从劝谏,考虑到祸已及身,便制居士服来拒绝他。常住东山寺,假称脚疾,不行走,宝应认为他是借口,让人烧虞寄的卧室,他安卧不动。身边的人想扶他出去,虞寄说:“吾命无所依傍,想要避难何处可逃?”纵火之人,旋即自己救火。宝应从此信以为真。

  留异起兵后,宝应以属下人马相资助,虞寄便写信极力劝谏说:

  东山虞寄致信于明将军使君节下:我身逢乱世,寄居他乡,将军以上宾之礼待我,把我看作国中才能出众的人加以宠信,恩情感人之深,永记在心。而寄现病至弥留之际,气数将尽,总担心死后填塞沟壑,没有半点回报,所以斗胆披露心迹,冒味表达自己的赤诚之心,希望将军花一点点时间考虑,稍稍陈书明察我说的,那么瞑目之日,我别无挂恋。

  国家安危之兆征,祸福之关键,并不只是天命,也靠人谋事。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所以明智之士,居高位而不谋反,执大节而不失偏颇。岂能被浮夸之辞迷惑呢?将军文武兼备,英才威武举世无双,过去身逢乱世,举兵起事兴师征讨,威振千里,怎么不因国家面临危机,与国君协同谋略,匡正时弊酬报君主,让国家安宁,让百姓得到恩惠呢?这就是五尺少年,都愿充军随将军征战的原因。高祖武皇帝创业之初,出来救济艰难之世。那时天下百姓悠悠忽忽,民无定主,凶恶之人横行霸道,冲杀掠夺,天下之人惶恐不安,不知所从。将军运用洞察秋毫之鉴识,鼓动纵横捭阖之舌锋,追随高祖为官,结成同盟,此乃将军宏图大略,心中感动而诚心归服。主上承继帝业后,钦明睿圣,选用贤士能人,群臣谦恭和睦,委任将军以连城卫国的重位。崇奉将军以裂土封邑,难道只是朝廷的宏图伟略,对他人赤诚之心相待吗?屡次颁发明诏,情真意切,君臣之名分已定,如骨之于肉那样恩深义重。不料将军被奸邪之说迷惑,突出非分之想,寄所以痛心疾首,泪尽而继之以血,万全之策,窃为将军痛惜。寄虽年老多病,所言不值得纳用,但千虑一得,请求让我陈述意见。望将军稍稍收敛声威,浪费一点时间,让我尽妄言之说,披露诚挚之心,那么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自从上天厌倦梁德,灾难接踵而至,天下分崩离析,英雄豪杰蜂起,不可胜数,人人自以为能得天下。然而平定凶乱,拯救危难,天下拥戴,神灵眷顾,受禅让而得居帝位者,陈氏也。岂只是历数有在,惟天所赐,顺应大运立为天子?其事很明了了,此其一。主上承继帝业,以明德治天下,法律之天网再张,国家安定,以王琳之强,侯王真之力,进攻足以撼动中原,取胜天下,退守足以屈尊江南,炽盛江南一隅。然而王琳依赖自己有军,侯王真信赖一士之言,王琳则分崩离析,投身异域,侯王真则稽首请罪,效命朝廷。这又是借天之威,而除去其患。其事很明了了,此其二。今将军为皇戚中镇守一方的重臣,拥有东南之众,若能尽忠奉上,戮力勤王,岂不功比窦融高,宠遇胜过吴芮,授爵封地,南面独尊?其事很明了了,此其三。况且圣朝不计前嫌,宽厚待人,只要改过自新,都加以擢用。至于余孝顷、潘纯、李孝钦、欧阳危页等人,全都视为亲信,委以重任,胸襟豁达,未曾有介心。何况将军肇乱非比张绣,获罪有异毕谌,又何必担心危亡,又哪里会失去富贵呢?其事甚明,此其四。方今与邻邦周、齐和睦相处,境外无忧患,合兵一致,已非一朝一夕,已不是刘邦、项羽相争之时,楚、赵合纵之势,怎么能从容自在,高坐朝堂而论文王之事呢?其事很明白了,此其五。况且留将军畏畏缩缩蜇据一隅之地,一经受挫败北,名利俱丧,胆量和勇气衰退沮丧。高王襄、向文政、留瑜、黄子玉这些人,将军了解,他们都首鼠两端,惟利是图;其他将帅,也可想而知了。谁能披坚执锐,长驱直入,坚守阵地,奋不顾身,身先士卒呢?此事很明了了,此其六。况且将军兵力之强,哪比得上侯景?将军兵众之多,哪比得上王琳?武皇灭侯景于前,今主上摧毁王琳在其后,这是天意,并不只是人的力量。且战乱以后,老百姓都厌恶乱世,哪个愿意去死,离开妻儿,出生入死,随将军战于刀光剑影的沙场呢?此事很明了了,此其七。纵观前古,以往事为借鉴,子阳、季孟,相继倾覆,馀善、右渠,先后灭亡,天命可畏,山川之险难以倚仗。况且将军想以数郡之地,抵挡天下之兵,以诸侯之位,抗拒天子之命,弱强逆顺,怎么能相提并论呢?此事很明了了,此其八。且不是我族我类者,其心必异。不爱护自己的亲人,岂能爱他人呢?留将军身居国爵,其子娶王姬为妇,尚且背弃血亲而不顾,背叛明君而孤立,危急之时,怎么能同忧共患,不背弃将军呢?至于兵师老弱力量处于劣势,害怕被杀贪图赏赐,必然有韩氏、智氏在晋阳反目,张耳、陈余在井陉相争之势,此事又很明了了,此其九。且北军万里远征,锐不可挡,将军在本地作战,人多有顾忌。梁安得人心之背,修日午以匹夫之力,众寡悬殊太大,将帅不齐心,师出而无名,没有测准时机而起事,像这样起兵,毫无益处。汉朝吴、楚,晋室、,都连城数十,拥有百万大兵,背叛朝廷,企图自行立国,他们成功了吗?此事很明了了,此其十。

  我为将军打算,不如赶快归服,与留氏断绝亲戚关系,子秦郎、快郎,随即遣送作人质,偃甲息兵,一概遵从诏命。况且朝廷赐给将军享受铁券的特权,立过宰马歃血的盟誓,皇上用社稷立誓,是不会食言的。寄听说英明者防微杜渐,明智者不再图谋不轨,这是成功的经验,将军不要有疑虑。吉凶之差,间不容发。方今皇族藩篱尚少,皇子年幼,凡为王室同宗,皆蒙恩受宠。何况以将军之地,将军之才,将军之名,将军之势有能力治理好边远之地,北面称臣,宁愿与刘泽以同年之辈而称道其功业?岂不是身体如山河一样安稳,名声如金石一般远扬?愿将军三思而行,慎重考虑。

  寄气力虚弱,剩下的光阴不多了,感恩戴德不自觉地狂言乱语,即使受铁钺之戮刑,如食甘荠。

  宝应看信大怒。有人劝宝应说:“虞公病情愈来愈重,说话多谬误。”宝应的怀疑之心才稍稍缓解。也因虞寄民望甚高,便宽容了他。等到宝应败逃,夜至蒲田,对其子扌干秦说:“早从虞公计,不至于像今日。”扌干秦只哭不语。宝应被擒拿后,凡与他有交往的宾客,一概诛杀,惟虞寄因有先见之明而免遭杀身之祸。

  当初,僧徒慧扌票博览群书才思敏捷,宝应起兵后,他作五言诗赠送宝应,曰:“我送你的战马,终于到了水滨,远征之战旗顺风飘动,好好看看今夜的月,它必当升上那高高的紫微宫。”宝应得诗甚喜,慧扌票送给虞寄,虞寄一看便止,表情严肃默默无语。慧扌票退下,虞寄便对左右说:“扌票公既以此始,必以此终。”后终被杀。

  文帝不久敕令都督章昭达按理发落放遂,令虞寄回朝,章昭达到后,即日引见,对虞寄说:“管宁平安无事。”其慰劳的心情如此。不久,文帝对到仲举说:“衡阳王已出京做藩王,虽然还没置设府僚,但必须得一人早晚相随,兼掌书记,应找老成之士中品行功业兼备者。”仲举还不知如何应答,文帝说:“吾已得此人。”接着亲自下诏起用虞寄。寄入宫致谢,文帝说:“之所以暂时委屈卿仕于衡阳王府,不只是以文翰之类的事相托,而是让你做他的老师。”不久兼散骑常侍,出使北齐,虞寄以年老多病推辞不行,授任国子博士。不久,虞寄又上表请求解职归乡,文帝宽旨答复,允许他东归。接着授任东扬州别驾,寄又称疾推辞。高宗即位,召任扬州治中及尚书左丞,一概不就任。于是授官东中郎建安王谘议,加任戎昭将军,又称疾推辞,不愿早晚相陪伴。建安王王于是特令他停止王府公事,如有疑议,才请他决断,他的任务只是朔望朝谒时修书致意而已。太建八年(576),加任太中大夫,将军职务不变。十一年去世,时年七十岁。

  虞寄年少时行为淳厚,举止仁慈厚道,即使家中童仆也未曾声色俱厉,至于临危执节,则义正言辞正气凛然,刀山火海都毫无畏惧。虞寄自从流落南隅,与其兄虞荔隔绝,便因伤感犯病,每收到兄信,病气便在体内奔窜,多次危险。他前后任官,都未曾服官任满,才一年数月,便自己要求解职。他常说:“知足者不受辱,吾知足矣。”他因病引退住进私宅后,每次诸王任州将,到任时必登门拜访致以敬意,命家人放下鞭板,以几杖陪坐。他常到附近寺庙,乡里人相互传告,便携老带幼成群结队,站在道之东边叩拜,有时立誓定约,只要说像虞寄那样便认为不欺,其超常德行感人至深如此。他所写的文稿,因遭乱多没保存。

虞寄传相关信息

  • ·《虞荔传》--  虞荔字山披,会稽余姚人。其祖父虞权,任梁朝廷尉卿,永嘉郡太守。父亲虞检,任平北始兴王谘议参军。   虞荔年少时聪慧敏捷,有志操。九岁时,跟随伯父虞阐拜访太常陆亻垂,陆亻垂询问他与五经有关的十件事,他对答如流,wWW.slKj.oRg没有遗漏,陆亻垂觉得他不同寻常。后曾到隐士何胤处,恰逢太守衡阳王也在那儿,何胤把虞荔介绍给衡阳王,衡阳王想会见虞荔,他却推辞说:“没有官爵,无颜拜见。”于是衡阳...
  • ·《沈炯传》--  沈炯字礼明,吴兴武康人。其祖父沈王禹,为梁浔阳太守。父亲沈续,为王府记室参军。   沈炯少时才智出众,为当世所推重。他初任王国wWW.slKj.oRg常侍,迁任尚书左民侍郎,出任吴县令。侯景之乱,吴郡太守袁君正援助京师,让沈炯监郡,京城陷落,侯景将领宋子仙据守吴兴,遣使臣召沈炯,委以书记之职。沈炯称病坚决推辞,子仙大怒,下令斩他。沈炯脱衣就戮,因路间桑树碍事,便牵移他处,有人及时救他,沈炯才获免。子仙惜...
  • ·《韦载传(附韦岁羽传)》--  韦载字德基,京兆杜陵人。祖父韦睿曾任梁开府仪同三司、永昌严公。父亲韦政,曾任梁黄门侍郎。   韦载年轻时十分聪明有才气,专心好学。十二岁那年,跟随叔父韦棱拜见沛国刘显,刘显问及《汉书》上的十件事,韦载对答如流,没有一处疑难和犹豫。长大后,广泛涉猎文史,沉着机敏有成大器的气派。初任梁wWW.slKj.oRg邵陵王法曹参军,迁任太子舍人、尚书三公郎。   侯景之乱,元帝秉承帝旨任韦载为中书侍郎。...
  • ·《王质传》--  王质字子贞,右光禄大夫王通的弟弟。年轻时很慷慨,浏览书史。梁代因为是武帝的外甥被封为甲口亭侯,征补为国子《周易》生,考试名列前茅。初任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殿中郎。母亲去世后,服丧时以孝道闻名。服丧期满,任太子洗马、东宫领直。多次迁任中舍人、庶子。   太清元年(547),任假节、宁远将军,统领东宫兵士WwW.slKj.oRg,跟随贞阳侯北伐。等到贞阳侯战败,王质脱身逃回。侯景在寿阳叛乱,王质...
  • ·《陆山才传》--  陆山才字孔章,吴郡吴人。祖父陆翁宝,曾任梁尚书水部郎。父亲陆氵凡,曾任散骑常侍。   陆山才年轻时风流倜傥,爱好崇尚文史,范阳的张缵及WwW.slKj.oRg其弟张绾,都很钦佩敬重他。初任王国常侍,迁任外兵参军。不久因父亲生病,回家侍奉赡养老父。承圣元年(552),王僧辩任命陆山才为仪同府西曹掾。高祖翦除王僧辩后,陆山才跑到会稽依附张彪。张彪失败,陆山才才归附高祖。   绍泰年间,都督周文育出镇南...
  • ·《刘仲威传》--  刘仲威是南阳睟阳人。祖父刘箈,齐代征他为国子博士,没有到职。父亲刘之迟,任荆州治中从事史。刘仲威年轻时就有志向,研读了许多经典史籍,梁承圣年间任中书侍郎。在萧庄伪署任御史中丞,跟随萧庄入北齐,死于邺中。   刘仲威的堂弟刘广德,也好学,自负才能出众而任性。他的父亲名刘之亨,是梁安西湘东王长史、南郡WwW.slKj.oRg太守。刘广德在承圣年间凭军功官至给事黄门侍郎、湘东太守。荆州陷落后,依...
  • ·《袁泌传》--  袁泌,字文洋,是左光禄大夫袁敬的弟弟。他清廉公正,有办事才能,身体魁梧高大,志向与品行儆戒谨慎。初任员外散骑侍郎,历任诸王府佐。   侯景之乱,袁泌想做讨贼将领。那时,袁泌的哥哥袁君正为吴郡太守,梁简文帝以板授袁泌为东宫领直,命他到吴郡征集兵士。等到侯景包围台城,袁泌带领手下人马前去援救。京城陷落,袁泌退保东阳,侯景派兵追击他,于是他从会稽的东岭去到湓城,依附鄱阳嗣王萧范。萧范死后WwW....
  • ·《沈众传》--  沈众字仲师,吴兴武康人。祖父沈约,是梁特进。父亲沈旋,任梁给事黄门侍郎。   沈众爱读书,文笔很好,初任梁镇卫南平王法曹参军、太子舍人。那个时候,梁武帝作《千字诗》,沈众为诗作注解。他和陈郡谢景同时被召进文德殿,梁武帝吩咐沈众作《竹赋》,写完之后,呈给武帝,武帝认为写得很好,亲手写诏答沈众说:“你的文章文采飞扬,可谓无愧于祖辈。”当阳公萧大心为郢州刺史,任沈众为限内记室参军。...
  • ·《虞寄传》--  虞寄字次安,年少时聪慧敏捷。他几岁时,有一客人登门拜访其父,在门口遇见虞寄,便讥嘲他说:“郎君姓虞,必当无智。”虞寄随声答道:“你连文字都分辨不清,岂能不愚呢?”其客非常惭愧。入见对其父说:“令郎乃是非凡之人,孔融小时候酬对李文通之语也不及他。”   等到长大,虞寄wWW.slKj.oRg好学,擅长于写文章。他性情谦和恬静,有避世隐居之志。弱冠之年荐举为秀才,策试金
  • ·《马枢传》--  马枢字要理,扶风人。其祖父马灵庆,为齐竟陵王录事参军。马枢几岁时父母俱丧,其姑收养了他。六岁时,他能背诵《孝经》、《论语》、《老子》。长大后,他博览经文史籍,尤其善解佛经及《周易》、《老子》义。   梁邵陵wWW.slKj.oRg王萧纶任南徐州刺史,久闻其名,荐引为学士。萧纶当时自己讲授《大品经》,令马枢讲授《维摩》、《老子》、《周易》,同一日阐发题解,道俗听者二千人。邵陵王想弄清讲授的优...
  • ·《到仲举传》--  到仲举字德言,彭城武原人。祖父到坦,齐中书侍郎。父到洽,梁侍中。   仲举没有什么学业可言,然而为人处事刚强正直。初官著作佐郎、太子舍人、王府主簿。出任为长城令,为政号称廉明公正。文帝居于乡里,曾到到仲举处,wWW.slKj.oRg时值天阴下雨,仲举独坐于斋内,听见城外有箫鼓声,不一会文帝到了,仲举十分惊奇,便着意结交依托。文帝又曾因饮酒过度夜里睡在仲举帐中,忽然间有五色神光照于屋内,从此仲举专...
  • ·《韩子高传》--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家世原本寒微,侯景之乱时,子高寄居于京师。景乱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与文帝为总角之好,容貌美丽,看上去像个妇人一般。在淮渚想要搭部伍之车乘还乡,文帝见了,问他说:“你能侍奉我吗?”子高wWW.slKj.oRg应允。子高原名蛮子,文帝为他改名子高。生性恭敬谨慎,尽心尽力地侍奉,常常带着刀为文帝防身,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文帝性子急,子高总能领悟其意旨。年长后,学会...
  • ·《华皎传》--  华皎,晋陵暨阳人。世代为小吏。华皎在梁为尚书比部令史。侯景之乱时,他投靠侯景党人王伟。高祖南下,文帝为侯景所囚禁,华皎待文帝很友善。景乱平,文帝为吴兴太守,以华皎为都录事,军府粮草钱帛之事,多委任于他。华皎聪明敏慧,于文书账册wWW.slKj.oRg之事十分卖力。及至文帝平定杜龛,便配给他兵马武器,仍为都录事。华皎管理下属磊落分明,善于爱护体恤。时值兵荒之后,百姓饥馑,华皎与众人同甘共苦,不管多...
  • ·《谢哲传》--  谢哲字颖豫,陈郡阳夏人。其祖父谢月出,为梁司徒。父亲谢讠惠,任梁右光禄大夫。   谢哲风仪俊美,举止含蓄不露,且胸怀宽广,士人君子们都推重他。初任梁秘书郎,累迁至广陵太守。侯景之乱时,因母亲年老寄居广陵,高祖从京wWW.slKj.oRg口渡江接应郭元建,谢哲委命于他,很受敬重。高祖任南徐州刺史时,上表推荐谢哲任长史。荆州陷落,高祖派谢哲奉表至晋安王处劝即王位。敬帝承应制命征辟为给事黄门侍郎,兼步...
  • ·《萧干传》--  萧干字思惕,兰陵人。其祖父萧嶷,为齐丞相豫章文献王。父亲萧子范,任梁秘书监。   萧干仪容典雅举止正派,性情淡泊随和,擅长隶书,受益于叔父萧子云之法。九岁时,召补为国子《周易》生,梁司空袁昂当时为祭酒,很敬赏他。十五岁时,举明经。初任东中郎湘东王法曹参军,迁太子舍人。建安侯萧正立出镇南豫州,又板授录wWW.slKj.oRg事参军。累迁至中军宣城王中录事谘议参军。侯景乱平,高祖镇守南徐州,荐引萧干...
  • ·《张种传》--  张种字士苗,吴郡人。其祖父张辩,为宋司空右长史、广州刺史。父亲张略,为梁太子中庶子、临海太守。   张种年少时性情恬静,居所高雅不俗,不随便与人交往,没有人登门拜访他,当时的人议论说:“宋朝称赞敷、演,梁朝嘉wWW.slKj.oRg许卷、充,清淡无为学风高尚,种有他们的风格。”他任梁王府法曹,迁外兵参军,因父亲去世离职。服丧期满,任中军宣城王府主簿。张种四十多岁时,家境贫寒,要求任始丰县令...
  • ·《王固传》--  王固字子坚,是左光禄大夫王通的弟弟。他年少时高洁雅正,广泛涉猎经文史籍,因他为梁武帝的外甥,封为莫口亭侯。推举为秀才。初任梁秘书郎,迁太子洗马,掌东宫管记,生母去世离职。服丧期满,任丹阳尹丞。侯景之乱时,逃奔荆州,梁元帝承应制令wWW.slKj.oRg任他为相国户曹属,掌管记。不久出使西魏,魏人因他是梁氏外戚,以厚礼相待。承圣元年(552),迁任太子中庶子,不久任贞威将军、安南长史、浔阳太守。荆州陷...
  • ·《虞寄传》--  虞寄字次安,年少时聪慧敏捷。他几岁时,有一客人登门拜访其父,在门口遇见虞寄,便讥嘲他说:“郎君姓虞,必当无智。”虞寄随声答道:“你连文字都分辨不清,岂能不愚呢?”其客非常惭愧。入见对其父说:“令郎乃是非凡之人,孔融小时候酬对李文通之语也不及他。”   等到长大,虞寄wWW.slKj.oRg好学,擅长于写文章。他性情谦和恬静,有避世隐居之志。弱冠之年荐举为秀才,策试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