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视而不见,名曰夷①;听之不闻,名曰希②;搏之不得,名曰微③。此三者不可致诘④,故混而为一⑤。其上不徼⑥,其下不昧⑦,绳绳兮⑧不可名,复归于无物⑨。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⑩。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⑾。能知古始,是谓道纪⑿。
  【翻译】
  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注释】
  ①夷:无色。 ②希:无声。 ③微:无形。以上夷、希、微三个名词都是用来形容人的感官无法把握住"道"。这三个名词都是幽而不显的意思。 ④致诘:诘,音ji(阳平),意为追问、究问、反问。致诘意为思议。 ⑤一:本章的一指"道"。 ⑥徼:音jiao(上声)。清白、清晰、光明之意。 ⑦昧:阴暗。 ⑧绳绳:不清楚、纷芸不绝。 ⑨无物:无形状的物,即"道"。 ⑩惚恍:若有若无,闪烁不定。 ⑾有:指具体事物。 ⑿古始:宇宙的原始,或"道"的初始。 ⒀道纪:"道"的纲纪,即"道"的规律。
  【引语】
  本章是描述“道”体的。在第六章和第八章,分别以具体的形象——山谷和水,来比喻道的虚空和柔弱。本章以抽象的理解,来描述“道”的性质,并讲到运用“道”的规律。在这里,“道”即是“一”。在前面几章中,老子所说过的“道”有两种内涵,一是指物质世界的实体,即宇宙本体;一是指物质世界或现实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这两者之间实际是相互联系的。本章所讲的“一”(即“道”)包含有以上所讲“道”的两方面内涵。老子描述了“道”的虚无飘渺,不可感知,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然而又是确实存在的,是所谓“无状之状,无物不象”。“道”有其自身的变化运动规律,掌握这种规律,便是了解具体事物的根本。
  【评析】
  超脱于具体事物之上的“道”,与现实世界的万事wwW.SLKJ.Org万物有着根本的不同。它没有具体的形状,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它无边无际地无古无今地存在着,时隐时现,难以命名。“道”不是普通意义的物,是没有形体可见的东西。在此,老子用经验世界的一些概念对它加以解释,然后又一一否定,反衬出“道”的深微奥秘之处。但是“道”的普遍规律自古以来就支配着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要认识和把握现实存在的个别事物,就必须把握“道”的运动规律,认识“道”的普遍原理。理想中的“圣人”能够掌握自古以固存的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可以驾驭现实存在,这是因为他悟出了“道”性。下一章紧接着对此作了阐述。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相关信息

  •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宠辱若惊①,贵大患若身②。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③,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⑤。   【翻译】   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
  •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五色①令人目盲②;五音③令人耳聋④;五味⑤令人口爽⑥;驰骋⑦畋猎⑧,令人心发狂⑨;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⑩;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⑾,故去彼取此⑿。   【翻译】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
  •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三十辐①共一毂②,当其无,有车之用③。埏埴以为器④,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⑥。   【翻译】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
  •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载营魄抱一①,能无离乎?专气致柔②,能如婴儿乎③?涤除玄鉴④,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⑤?天门开阖⑥,能为雌乎⑦?明白四达,能无知乎⑧?生之畜之⑨,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⑩。   【翻译】   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
  •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持而盈之①,不如其已②;揣而锐之③,不可长保④。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⑤。功成身退⑥,天之道也⑦。   【翻译】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②,故几于道③。居,善地;心,善渊④;与,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动,善时⑦。夫唯不争,故无尤⑧。   【翻译】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
  •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天长,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无私邪⑤?故能成其私。   【翻译】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
  •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谷神不死①,是谓玄牝②。玄牝之门③,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④!其若存⑤!用之不堇⑥。   【翻译】   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体的生育之产门,这就是天地的根本。连绵不绝啊!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注释】   ①谷神:过去据高亨说:谷神...
  •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视而不见,名曰夷①;听之不闻,名曰希②;搏之不得,名曰微③。此三者不可致诘④,故混而为一⑤。其上不徼⑥,其下不昧⑦,绳绳兮⑧不可名,复归于无物⑨。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⑩。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⑾。能知古始,是谓道纪⑿。   【翻译】   看它看
  •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①,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②;豫兮③若冬涉川④;犹兮⑤若畏四邻⑥;俨兮⑦其若客⑧;涣兮其若凌释⑨;敦兮其若朴⑩;旷兮其若谷⑾;混兮其若浊⑿;孰能浊⒀以静之徐清?孰能安⒁以静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⒂。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⒃。   【翻译】   古时候善...
  •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①;万物并作②,吾以观复③。夫物芸芸④,各复归其根。归根⑤曰静,静曰⑥复命⑦。复命曰常⑧,知常曰明⑨。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⑩,容乃公,公乃全⑾,全乃天⑿,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翻译】   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
  •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太上①,不知有之②;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③,其贵言④。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⑤。   【翻译】   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
  •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大道废①,有仁义;智慧出②,有大伪;六亲不和③,有孝慈④;国家昏乱,有忠臣。   【翻译】   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注释】   ①大道:指社会政治制度和秩序。 ②智慧:聪明、智...
  • ·《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绝圣弃智①,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②以为文③不足,故令有所属④;见素抱朴⑤,少私寡欲;绝学无忧⑥。   【翻译】   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
  •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唯之与阿①,相去几何?美之与恶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③,不可不畏。荒兮④,其未央哉⑤!众人熙熙⑥,如享太牢⑦,如春登台⑧。我⑨独泊兮⑩,其未兆⑾;沌沌兮⑿,如婴儿之未孩⒀;傫傫兮⒁,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⒂,而我独若遗⒃。我愚人之心也哉⒄!俗人昭昭⒅,我独昏昏⒆。俗人察察⒇,我独闷闷[21]。澹兮[22...
  •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孔①德②之容③,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④。惚兮恍兮,其中有象⑤;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⑥,其中有精⑦,其精甚真⑧,其中有信⑨,自今及古⑩,其名不去,以阅众甫⑾。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⑿。   【翻译】   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
  •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曲则全,枉①则直,洼则盈,敝②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③为天下式④。不自见⑤,故明⑥;不自是,故彰,不自伐⑦,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原文】   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
  •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视而不见,名曰夷①;听之不闻,名曰希②;搏之不得,名曰微③。此三者不可致诘④,故混而为一⑤。其上不徼⑥,其下不昧⑦,绳绳兮⑧不可名,复归于无物⑨。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⑩。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⑾。能知古始,是谓道纪⑿。   【翻译】   看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