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

  《凉州词》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之涣。其古诗全文如下: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前言】
  《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诗歌以汉代唐,写一位边地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注释】
  ⑴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⑵远上:远远向西望去。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⑶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⑷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何须:何必。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⑸度:吹到过。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翻译】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赏析】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诗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WwW.sLkj.org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凉州词相关古诗词

  • ·古诗《终南别业》--  《终南别业》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前言】   《终南别业》这首诗属于近体诗中的五律,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诗人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
  • ·古诗《归嵩山作》--  《归嵩山作》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前言】   《归嵩山作》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通过描写作者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见的景色,抒发了作者恬静淡泊的闲适心情。   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
  • ·古诗《酬张少府》--  《酬张少府》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群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前言】   《酬张少府》是唐代诗人王维酬答友人的作品。此诗前四句全是写情,隐含着诗人伟大抱负不能实现的矛盾苦闷心情。颈联写隐逸生活的情趣。末联是即景悟情,以问答形式作结,故作玄解,以不管作...
  • ·古诗《相思·红豆生南国》--  《相思·红豆生南国》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前言】   《相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是一首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作。此诗写相思之情,却全篇不离红豆,正用其相思子之名以关合相思之情。首句写红豆产地;次句以“发几枝”一问,语极朴实,而又极富形象性,设问自然,则暗逗情怀;三句寄...
  • ·古诗《杂诗·君自故乡来》--  《杂诗·君自故乡来》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前言】   杂诗(君自故乡来)是盛唐时期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诗,是组诗《杂诗三首》的第二首。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
  • ·古诗《山中送别》--  《山中送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第一首: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前言】   《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写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
  • ·古诗《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前言】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 ·古诗《画·远看山有色》--  《画·远看山有色》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前言】   《画》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对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忧伤。全诗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无穷,历来为人传诵。   【注释】   1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   2惊:吃惊,害怕。   【翻译】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
  • ·古诗《凉州词》--  《凉州词》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之涣。其古诗全文如下: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前言】   《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
  • ·古诗《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之涣。其古诗全文如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言】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
  • ·古诗《送别·杨柳东风树》--  《送别·杨柳东风树》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之涣。其古诗全文如下: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前言】   《送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友人向东行离开京城,诗人来到东门给友人折柳送行。这首送别诗短小精悍,言浅意深,依依惜别之意,跃然纸上。   【注释】   (1)东门:即长安青门,唐朝时出京城多东行者,多用于送别。有的版本作东风。   (2)青...
  • ·古诗《宴词·长堤春水绿悠悠》--  《宴词·长堤春水绿悠悠》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之涣。其古诗全文如下: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桌,桃溪浅处不胜舟。   【前言】   《宴词》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虽然是在宴席上所写,描写了宴会的情景和周围美好的景色,但却以乐景写爱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深深的离愁。   【注释】   ⑴宴词:宴会上所作的诗。   ⑵长堤:绵延的堤坝。...
  • ·古诗《九日送别》--  《九日送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之涣。其古诗全文如下: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翻译】   秋风萧瑟的蓟北,相熟的朋友本来就少,又有谁能登高送我回归故乡呢?今日相会我们便一起饮尽杯中的菊花酒,也许明日你我就像这随风漂泊无定的断蓬一样,不知道飞向何方。   【鉴赏】   公元725年前后,王之涣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
  • ·古诗《滁州西涧》--  《滁州西涧》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韦应物。其古诗全文如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前言】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七绝。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
  • ·古诗《淡黄柳·空城晓角》--  《淡黄柳·空城晓角》出自宋词三百首,其作者为宋朝文学家姜夔。其古诗全文如下: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前言】   《淡黄柳·空城晓角》是南宋词人姜夔的词作,是作者的自制曲。词通篇写景,而作者寄居他乡,伤时感世的愁怀,尽在不言...
  • ·古诗《答李瀚·林中观易罢》--  《答李瀚·林中观易罢》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韦应物。其古诗全文如下:   林中观易罢,溪上对鸥闲。   楚俗饶词客,何人最往还。   【前言】   《答李瀚》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作,共三首,用平淡的口气写出了朋友间的真挚感情和对于远方朋友的牵挂。   【注释】   ⑴海隅:指古泽薮名。   ⑵马卿:即司马相如,字长卿,后人遂称之为马卿。   ⑶观易:详看《易经》。易:指《易经》。古称易象,秦始...
  • ·古诗《长安遇冯着》--  《长安遇冯着》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韦应物。其古诗全文如下: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前言】   《长安遇冯着》是唐代诗人韦应物所创作的五言律诗。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作,这首诗通过描述韦应物与友人冯着在长安相遇时的所见所闻,来表达诗人对失意沉沦的冯着的理解与同情。   ...
  • ·古诗《凉州词》--  《凉州词》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之涣。其古诗全文如下: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前言】   《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