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子·斜月横

  《更漏子·斜月横》作者为清朝诗人王夫之。其古诗全文如下:
  斜月横,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声缓缓,滴泠泠,双眸未易扃
  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
  【前言】
  《更漏子·斜月横》是清代词人王夫之创作的一首词。词中作者写长夜不能入睡,为更漏声所恼。眼看着“斜月横,疏星炯”,感到“秋宵真永”。辗转反侧之状,溢于言表,末三句感怀家国身世。“天下事,少年心”表达出想要回报国家,为国效力的迫切愿望。
  【注释】
  ①炯:明亮。
  ②永:漫长。
  ③滴泠泠:指漏壶滴水之声。
  ④扃:门上钮环,喻闭门,引申为闭眼。
  ⑤幽:阴暗的角落
  ⑥絮:鸣叫
  ⑦薄:少许
  【翻译】
  一轮弯月挂在西边,稀疏的星星闪烁着明亮的光,可是秋夜却显得格外漫长。漏壶滴水的声音回荡在耳边,使人难以入睡。下了霜的叶子弯了下来www.slkj.org,幽暗角落的虫子在鸣叫,秋天的一切都是显得如此悲凉,薄酒一杯,怎么能解我心中愁?满腔热血地想要为国效力,却始终不能如愿。天下大事,儿女情长,只能深埋在心中。
  【赏析】
  “斜月横,疏星炯”是环境描写,烘托出悲凉的氛围,也为下文作铺垫。有漏壶滴水声、霜叶坠落声和秋虫的鸣叫声。衬托秋夜的漫长和寂静,借以表达作者内心的孤寂难平。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双眸未易扃”则可以看出此时作者的状态是心绪不宁,难以入睡的。“双眸未易扃”与“不道秋宵真永”前后呼应,正是作者彻夜难眠,才感到秋夜漫长。
  结构上,承上启下,与上文的外在环境的凄清相应和,为下文抒壮志未酬和忧国忧民之情作铺垫。“薄酒何曾得醉!”这句话是定语后置句,词人借酒消愁,却不能醉。原因在于他心忧天下。通过“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这些诗句,表达了忧国忧民情,表达了反清复明壮志未酬之情。通过“薄酒何曾得醉”可以看出词人愁之重、深。
  全词格式工整对仗,上片写景,下片言志。作者秋宵长夜难眠,以酒求醉、求眠不得,其根本原因在于忧国忧民的情怀,作者借“更漏”以抒情怀。本词中写长夜不能入睡,为更漏声所恼。末三句感怀家国身世,更觉情意深挚,含蕴不尽。

更漏子·斜月横相关古诗词

  • ·古诗《青玉案·桃花春水湘江渡》--  《青玉案·桃花春水湘江渡》作者为清朝诗人王夫之。其古诗全文如下:   桃花春水湘江渡,纵一艇,迢迢去。落日赤光摇远浦。风中飞絮,云边归雁,尽指天涯路。   故人知我年华暮,唱彻灞陵回首句。花落风狂春不住。如今更老,佳期逾杳,谁倩啼鹃诉。...
  • ·古诗《长亭怨·记烧烛雁门高处》--  《长亭怨·记烧烛雁门高处》作者为清朝诗人屈大均。其古诗全文如下:   记烧烛、雁门高处。积雪封城,冻云迷路。添尽香煤,紫貂相拥夜深语。苦寒如许。难和尔、凄凉句。一片望乡愁,饮不醉、垆头驼乳。   无处。问长城旧主,但见武灵遗墓。沙飞似箭,乱穿向、草中狐兔。那能使、口北关南,更重作、并州门户。且莫吊沙场,收拾秦弓归去。   【前言】   《长亭怨·记烧烛雁门高处》为清...
  • ·古诗《踏莎行·锦幄销香》--  《踏莎行·锦幄销香》作者为明朝诗人宋征舆。其古诗全文如下:   锦幄销香,翠屏生雾,妆成漫倚纱窗住。一双青雀到空庭,梅花自落无人处。   回首天涯,归期又误。罗衣不耐东风舞。垂杨枝上月华明,可怜独上银床去。
  • ·古诗《小重山·春流半绕凤凰台》--  《小重山·春流半绕凤凰台》作者为明朝诗人宋征舆。其古诗全文如下:   春流半绕凤凰台。十年花月夜,泛金杯。玉箫呜咽画船开。清风起,移桌上秦淮。   客梦五更回。清砧迎塞雁,渡江来。景阳宫井断苍苔。无人处,秋雨落宫槐。   【赏析】   这首词记录了在南京的见闻,浸润着宋征舆对故国衰亡的无限凄伤。   “春流半绕凤凰台”,起韵点明地点。“凤凰台”在南京秦...
  • ·古诗《蝶恋花·旅月怀人》--  《蝶恋花·旅月怀人》作者为明朝诗人宋琬。其古诗全文如下:   月去疏帘才数尺,乌鹊惊飞,一片伤心白。万里故人关塞隔,南楼谁弄梅花笛。   蟀灯前欺病客,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墙角芭蕉风瑟瑟,生憎遮掩窗儿黑。   【前言】   《蝶恋花·旅月怀人》写旅途月夜怀人,从“万里故人关塞隔”句看,似怀遣戍塞外之故友。之所以怀人如此怆楚,又应与一己“惊飞”不稳心...
  • ·古诗《风流子·东皇不解事》--  《风流子·东皇不解事》作者为明朝诗人今释澹归。其古诗全文如下:   东皇不解事,颠风雨吹转海门潮。看烟火光微,心灰凤蜡;笙歌声咽,泪满鲛绡。吾无恙,一炉焚柏子,七碗覆松涛。明月寻人,已埋空谷。   暗尘随马,更拆星桥。素声田畔路,当年梦应有金屋藏娇。不见漆灯续焰,蔗节生苗。尽翠绕珠围,寸阴难驻;钟鸣漏尽,抔土谁浇?问取门前流水,夜夜朝朝。...
  • ·古诗《八声甘州·算军持频挂到于今》--  《八声甘州·算军持频挂到于今》作者为明朝诗人今释澹归。其古诗全文如下:   算军持频挂到于今,已是十三年!便龙钟如许,过头拄杖,缓步难前。若个唤春发去,高柳足啼鹃。有得相留恋,也合悠然。   况复吟笺寄兴,似风吹萍聚,欲碎仍圆。只使君青鬓,霜雪又勾连。欢人间支新收故,尽飞尘赴海不能填。重相惜,后来还得,几度相怜。...
  • ·古诗《水调歌头·好雨正重九》--  《水调歌头·好雨正重九》作者为明朝诗人今释澹归。其古诗全文如下:   好雨正重九,不上海山门。螺严却忆绝顶,齐色满乾坤。少得白衣一个,赢得翠发千叠,罗立似儿孙。独坐可忘老,何用更称尊。   龙山会,南徐戏,共谁论?古今画里,且道还有几人存?便拂六铢石尽,重见四空天堕,此处不交痕。远水吞碧落,斜月吐黄昏。...
  • ·古诗《更漏子·斜月横》--  《更漏子·斜月横》作者为清朝诗人王夫之。其古诗全文如下:   斜月横,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声缓缓,滴泠泠,双眸未易扃。   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   【前言】   《更漏子·斜月横》是清代词人王夫之创作的一首词。词中作者写长夜不能入睡,为更漏声所恼。眼看着“斜月横,疏星炯”,感到“秋宵真永”。辗转反侧之状,溢于言
  • ·古诗《清平乐·归禽响瞑》--  《清平乐·归禽响瞑》作者为清朝诗人王夫之。其古诗全文如下:   归禽响暝,隔断南枝径。不管垂杨珠泪进,滴碎荷声千顷。   波赚杀鱼儿,浮萍乍满清池。谁信碧云深处,夕阳仍在天涯。   【前言】   《清平乐·归禽响瞑》是明朝文学家王夫之创作的诗歌。作者假借咏雨来抚世伤心的热泪,假写池中鱼儿,骂尽天下随波逐流浮沉之辈。   【注释】   ①暝:指空漾灰暗的天色。   ②赚杀:赚...
  • ·古诗《玉楼春·娟娟片月涵秋影》--  《玉楼春·娟娟片月涵秋影》作者为清朝诗人王夫之。其古诗全文如下:   娟娟片月涵秋影,低照银塘光不定。缘云冉冉粉初匀,玉露泠泠香自省。   荻花风起秋波冷,独拥檀心窥晓镜。他时欲与问归魂,永碧天空清夜永。
  • ·古诗《惜馀春慢·似惜花娇》--  《惜馀春慢·似惜花娇》作者为清朝诗人王夫之。其古诗全文如下:   似惜花娇,如怜柳懒,前月峭寒深护。从今追数,雨雨风风,总是被他轻误。便与挥手东风,闲愁抛向,绿阴深处。也应念曲岸数枝新柳,不禁飞絮。   争遣不烧烛留欢,暗邀花住?坐待啼莺催曙。怕燕子归来,定巢栖稳,不解商量细语。未拟攀留长久,乍雨乍晴,系来无据。待荷珠露满,梅丸黄熟,任伊归去。...
  • ·古诗《绮罗香·流水平桥》--  《绮罗香·流水平桥》作者为清朝诗人王夫之。其古诗全文如下:   流水平桥,一声杜宇,早怕雒阳春暮。杨柳梧桐,旧梦了无寻处。拼午醉日转花梢,甚夜阑风吹芳树?到更残月落西峰,泠然胡蜨忘归路。   关心一丝别挂,欲挽银河水,仙槎遥渡。万里闲愁,长怨迷离烟雾。任老眼月窟幽寻,更无人花前低诉。君知否?雁字云沈,难写伤心句。...
  • ·古诗《摸鱼儿·剪中流》--  《摸鱼儿·剪中流》作者为清朝诗人王夫之。其古诗全文如下:   剪中流,白芳草,燕尾江分南浦。盈盈待学春花靥,人面年年如故。留春住。笑几许浮萍,旧梦迷残絮。棠桡无数。尽泛月莲舒,留仙裙在,载取春归去。   佳丽地。仙院迢迢烟雾,湿香飞上丹户。醮坛珠斗疏灯映,共作一天花雨。君莫诉,君不见,桃根已失江南渡。风狂雨妒,便万点落英,几湾流水,不是避秦路。   【前言】   《摸鱼儿·剪中...
  • ·古诗《蝶恋花·见说随帆瞻九面》--  《蝶恋花·见说随帆瞻九面》作者为清朝诗人王夫之。其古诗全文如下:   见说随帆瞻九面。碧藉花开,朵朵波心现。晓月渐飞金碧颤,晶光返射湘江练。   谁遗迷云生绝巘。苍水仙纵,雾锁灵文篆。帝女修眉愁不展,深深未许人闻见。
  • ·古诗《蝶恋花·打鼓津头知野戍》--  《蝶恋花·打鼓津头知野戍》作者为清朝诗人王夫之。其古诗全文如下:   打鼓津头知野戍。万里归舟,认得云中树。日落长沙天已暮,寒烟猎火中原路。   何处停桡深夜语。江黑云昏,莫向天涯去。旧是杜陵飘泊处,登山临水伤心句。
  • ·古诗《蝶恋花·渺渺扁舟天一瞬》--  《蝶恋花·渺渺扁舟天一瞬》作者为清朝诗人王夫之。其古诗全文如下:   渺渺扁舟天一瞬。极目空清,只觉云根近。片影参差浮复隐,琉璃净挂青螺印。   忆自赢皇相借间,尧女含颦,兰佩悲荒怜。泪竹千竿垂紫晕,实鸿不寄苍梧信。
  • ·古诗《更漏子·斜月横》--  《更漏子·斜月横》作者为清朝诗人王夫之。其古诗全文如下:   斜月横,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声缓缓,滴泠泠,双眸未易扃。   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   【前言】   《更漏子·斜月横》是清代词人王夫之创作的一首词。词中作者写长夜不能入睡,为更漏声所恼。眼看着“斜月横,疏星炯”,感到“秋宵真永”。辗转反侧之状,溢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