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作者为宋朝诗人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前言】
  《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是代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女性抒写相思离情,表面是在写美人相思的苦闷,实则寄托的是词人无法实现的政治理想。它在风格上也比较特别,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优美的婉约词。
  【注释】
  ⑴鹧鸪天:小令词调,双片五十五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唐人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调名取于此。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
  ⑵晚日:夕阳。唐刘长卿《行营酬吕侍御》诗:“晚日归千骑,秋风合五兵。”
  ⑶新绿:初春草木显现的嫩绿色。唐白居易《长安早春旅怀》诗:“风吹新绿草牙拆,雨洒轻黄柳条湿。”
  ⑷教:使,令。眼底:眼中,眼睛跟前。五代齐己《寄双泉大师兄》诗:“清泉流眼底,白道倚岩棱。”
  ⑸白头:犹白发。形容年老。《战国策·韩策三》:“中国白头游敖之士,皆积智欲离 秦韩之交。”
  ⑹深知;明知。唐骆宾王《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诗:“情知唾井终无理,情知覆水也难收,不复下山能借问,更向卢家字莫愁。”
  ⑺阑干:栏杆。阑。同“栏”。
  【翻译】
  落日里寒鸦归巢勾起我一片思愁。只有池塘柳树发出嫩绿的新芽显出温柔。如果不是眼下亲自遭遇离愁别恨的折磨www.slkj.org,根本不会相信这世上真会有人伤心白头。离肠寸断,泪流难收。怀着相思之情,又一次登上了小红楼。明明知道乱山无数,遮断了远方的天空,可还是不由自主地靠在栏杆上,一直凝望而不能罢休。
  【赏析】
  这首《鹧鸪天》,题下注明“代人赋”,说明词中抒情主人公并非作者自己。这首词是作者代一位妇女而赋的,那位妇女的意中人刚离开她走了,她正处于无限思念、无限悲伤的境地。
  “晚日寒鸦”,这是送人归来后的眼中景。“晚日”的余辉染红天际,也染红长亭古道和目之所极的一切,这是空间。夕阳愈来愈淡,夜幕即将降落,这是时间。而她送走的那位意中人,就在这空间、这时间中愈走愈远了。“寒鸦”当“晚日”之时,自然应该寻找栖息之处,大约在绕树啼叫吧。可是那位行人,他此刻孤孤零零地走向何处,又向谁家投宿呢?正因为这样,那本来没有感情的“晚日”和“寒鸦”,在那位女主人公的眼中,就变成“一片愁”了。这首词,是写别愁离恨的。“愁”与“恨”,乃是全篇的基调。按照一般的构思,接下去仍然要写愁写恨,但作者却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跳出窠臼,不再写哀景,而是用清新愉悦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乐景:“柳塘新绿却温柔。”把读者引入春意萌动、春情荡漾、温馨柔美的境界。唐人严维诗云:“柳塘春水漫,花塘夕阳迟。”北宋诗人梅尧臣称其“天容时态,融和骀荡”,“如在目前”(《六一诗话》)。辛弃疾的“柳塘新绿却温柔”,也有类似的艺术奥秘。“柳塘”一词,使人想见塘周遍植垂柳;但目前处于什么季节,却无从得知。联系前面的“寒鸦”,便会想到时值严冬,柳叶黄落,塘水冰封乃至完全枯竭,那景象,自然是萧条的。然而诗人却别出心裁,于“柳塘”之后缀以“新绿”,便立刻唤来了春天:塘周柳丝摇金,塘中春波涨绿,已够赏心悦目了;那料到在此基础上,又加上“温柔”一词。相对于严冬而言,初春的水显得“温”,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但说它“温柔”,这就不仅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感觉,而且表现了她的感情。这感情异常微妙,耐人寻味。那一塘春水,既倒映着天光云影和四周的垂柳,又浮游着对对鸳鸯或其他水禽。抒情主人公看到这一切,就自然感到“温柔”,从而也联想到她与意中人欢聚之时是何等的“温柔”了。
  “晚日寒鸦”与“柳塘新绿”,是送走行人之后相继入目的两种景象。不难想见,这是乍暖还寒的初春。前者就离别说,故“日”而曰“晚”,“鸦”而曰“寒”,引起的内心感受是“一片愁”。后者就相聚的回忆与展望说,故春景宛然,春意盎然,引起的内心感受是无限“温柔”。
  这首词真可谓“工于发端”。开头两句展现的两种景象、两种感受、两种感情所体现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使抒情主人公神态毕现,因而以下文字,即从她的肺腑中流出。“柳塘新绿”,春光明丽,倘能与意中人象鸳鸯那样双双戏水,永不分离,便青春永驻,不会白头。而事实上,意中人却在“晚日”将沉、“寒鸦”归巢之时走向天涯,如果信手拈来,“相思令人老”那句古诗,正可以作为此时心情的写照。然而文学是一种创作,贵在独创。“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两句就是创新,表现心绪低回宛转,笔致可谓摇曳生姿。“无离恨”是假设,不“白头”是假设变成事实之后希望出现的结果。可如今假设未能成立,“白头”已是必然,于是下片紧承“离恨”、“白头”,以“肠已断,泪难收”开头,尽情吐露,略无含蓄。当感情如洪水暴发,冲决一切堤防的时候,是不可能含蓄、因为也用不着含蓄的。
  “相思重上小红楼”一句,妙在一个“重”字。女主人公送走意中人之后,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小楼遥望。开始是望得见的,后来就只见“晚日寒鸦”,望不见人影了。由于十分相思的缘故,望不见人影,还要望,因而“重上小红楼”。结句“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中的“频”字,正与“重”字呼应。明知行人已走到远山的那一边,凝望已属徒然;然而还是身不由己地“重上红楼”、“频倚栏干”,其离恨之深、相思之切,就不言而喻了。欧阳修《踏莎行》下片云:“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写行人愈行愈远,故女主人公不忍继续远望。辛词则写行人已在山外,而女主人却频频倚栏远望,无法控制自己。表现不同个性、不同心态,各极其妙。

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相关古诗词

  • ·古诗《八声甘州·把江山好处付公来》--  《八声甘州·把江山好处付公来》作者为宋朝诗人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把江山好处付公来,金陵帝王州。想今年燕子,依然认得,王谢风流。只用平时尊俎,弹压万貔貅。依旧钧天梦,玉殿东头。   看取黄金横带,是明年准拟,丞相封侯。有红梅新唱,香阵卷温柔。且华堂、通宵一醉,待从今、更数八千秋。公知否,邦人香火,夜半才收。   【前言】   《八声甘州·把江山好处付公来》以炽热的...
  • ·古诗《最高楼·醉中有索四时歌者为赋》--  《最高楼·醉中有索四时歌者为赋》作者为宋朝诗人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长安道,投老倦游归。七十古来稀。藕花雨湿前湖夜,桂枝风淡小山时。怎消除,须殢酒,更吟诗。   也莫向、竹边孤负雪。也莫向、柳边孤负月。闲过了,总成痴。种花事业无人问,对花情味只天知。笑山中,云出早,鸟归迟。   【前言】   《最高楼·醉中有索四时歌者为赋》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表面...
  • ·古诗《念奴娇·西湖和人韵》--  《念奴娇·西湖和人韵》作者为宋朝诗人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晚风吹雨,战新荷、声乱明珠苍璧。谁把香奁收宝镜,云锦红涵湖碧。飞鸟翻空,游鱼吹浪,惯趁笙歌席。坐中豪气,看公一饮千石。   遥想处士风流,鹤随人去,老作飞仙伯。茅舍疏篱今在否,松竹已非畴昔。欲说当年,望湖楼下,水与云宽窄。醉中休问,断肠桃叶消息。   【前言】   《念奴娇·西湖和人韵》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
  • ·古诗《满江红·送信守郑舜举郎中赴召》--  《满江红·送信守郑舜举郎中赴召》作者为宋朝诗人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湖海平生,算不负、苍髯如戟。闻道是、君王着意,太平长策。此老自当兵十万,长安正在天西北。便凤凰、飞诏下天来,催归急。   车马路,儿童泣。风雨暗,旌旗湿。看野梅官柳,东风消息。莫向蔗庵追语笑,只今松竹无颜色。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   【前言】   《满江红·送信守郑舜举郎中赴召》作于淳熙...
  • ·古诗《满江红·赣州席上呈陈季陵太守》--  《满江红·赣州席上呈陈季陵太守》作者为宋朝诗人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倦客不知身近远,佳人已卜归消息。便归来、只是赋行云,襄王客。   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前言】   《满江红·赣州席上呈陈季陵太守》是宋代爱...
  • ·古诗《满江红·鹏翼垂空》--  《满江红·鹏翼垂空》作者为宋朝诗人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鹏翼垂空,笑人世、苍然无物。还又向、九重深处,玉阶山立。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   佳丽地,文章伯。金缕唱,红牙拍。看尊前飞下,日边消息。料想宝香黄阁梦,依然画舫青溪笛。待如今、端的约钟山,长相识。   【前言】   《满江红·鹏翼垂空》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所写的一首词...
  • ·古诗《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作者为宋朝诗人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群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前言】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是宋代爱国词人辛...
  • ·古诗《水调歌头·百堞龟城北》--  《水调歌头·百堞龟城北》作者为宋朝诗人赵长卿。其古诗全文如下:   百堞龟城北,江势远连空。杠梁济涉,浑似溪涧饭长虹。覆以翚飞华宇,载以鱼浮叠石,守护有神龙。好看发源水,滚滚尽流东。   司马氏,凌云气,盖群公。当年题柱,从此奏赋动天容。果驾轺车使蜀,能致诸蛮臣汉,邛笮道仍通。寄语登桥者,努力继前功。   【赏析】   成都城北旧有一座清远桥,相传即汉代的升仙桥(一作“升迁桥&rd...
  • ·古诗《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作者为宋朝诗人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前言】   《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是代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女性抒写相思离情,表面是
  • ·古诗《乌夜啼·山行约范廓之不至》--  《乌夜啼·山行约范廓之不至》作者为宋朝诗人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江头醉倒山公。月明中。记得昨宵归路、笑儿童。   溪欲转。山已断,两三松。一段可怜风月、欠诗翁。   【前言】   《乌夜啼·山行约范廓之不至》这首词是辛弃疾写自己醉后独自在山里行走的情形。极写作者醉眼朦胧,晕头转向,事物模糊的醉态;也反映出独行山中的寂寞心情和盼望范廓之快来的愿望。   【...
  • ·古诗《太常引·寿南涧》--  《太常引·寿南涧》作者为宋朝诗人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君王着意履声间。便令押、紫宸班。今代又尊韩。道吏部、文章泰山。   一杯千岁,问公何事,早伴赤松闲。功业后来看。似江左、风流谢安。   【前言】   《太常引·寿南涧》这首词写于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辛弃疾时年四十三岁,闲居上饶带湖。韩南涧是作者的老朋友,往来唱和很多,据现有的资料,作者给韩南涧的词,就有九...
  • ·古诗《杏花天·病来自是于春懒》--  《杏花天·病来自是于春懒》作者为宋朝诗人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病来自是于春懒。但别院、笙歌一片。蛛丝网遍玻璃盏。更问舞裙歌扇。   有多少、莺愁蝶怨。甚梦里、春归不管。杨花也笑人情浅。故故沾衣扑面。   【前言】   《杏花天·病来自是于春懒》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抒写作者贬官染病后的所见所感,蕴含了作者未能为国家统一大业效力的遗憾与感...
  • ·古诗《千秋岁·为金陵史致道留守寿》--  《千秋岁·为金陵史致道留守寿》作者为宋朝诗人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塞垣秋草。又报平安好。尊俎上,英雄表。金汤生气象,珠玉霏谭笑。春近也,梅花得似人难老。   莫惜金尊倒。凤诏看看到。留不住,江东小。从容帷幄去,整顿乾坤了。千百岁,从今尽是中书考。   【前言】   《千秋岁·为金陵史致道留守寿》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是一首寿词,描写富贵寿考、事业功...
  • ·古诗《南歌子·万万千千恨》--  《南歌子·万万千千恨》作者为宋朝诗人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万万千千恨,前前后后山。傍人道我轿儿宽。不道被他遮得、望伊难。   今夜江头树,船儿系那边。知他热后甚时眠。万万不成眠后、有谁扇。   【赏析】   这首词是一首艳体诗词,以女性的角度来写的。几句问句,将一个痴情的挂念爱人的女子刻画的栩栩如生。   上阕前前后后山,以山喻愁。主人公说:前前后后的山就似那万...
  • ·古诗《清平乐·绕床饥鼠》--  《清平乐·绕床饥鼠》作者为宋朝诗人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前言】   《清平乐·绕床饥鼠》从“饥鼠”、“蝙蝠”到万里江山,眼界由小及大。作者年轻离家,回乡已是“华发苍颜”,但仍不忘为之奋斗一生的家国。   ...
  • ·古诗《声声慢·征埃成阵》--  《声声慢·征埃成阵》作者为宋朝诗人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千古怀嵩人去,应笑我、身在楚尾吴头。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   【前言】   《声声慢·征埃成阵》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 ·古诗《满江红·照影溪梅》--  《满江红·照影溪梅》作者为宋朝诗人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照影溪梅,怅绝代、幽人独立。更小驻、雍容千骑,羽觞飞急。琴里新声风响佩,笔端醉墨鸦栖壁。是使君、文度旧知名,方相识。   清可漱,泉长滴。高欲卧,云还湿。快晚风吹赠,满怀空碧。宝马嘶归红旆动,团龙试碾铜瓶泣。怕他年、重到路应迷,桃源客。...
  • ·古诗《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作者为宋朝诗人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前言】   《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是代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女性抒写相思离情,表面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