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歌词·日暮江头闻竹枝

  《踏歌词·日暮江头闻竹枝》作者为唐朝诗人刘禹锡。其古诗全文如下:
  日暮江头闻竹枝,南人行乐北人悲
  自从雪里唱新曲,直到三春花尽时
  【前言】
  《踏歌词四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一组七言绝句。这四首歌词是刘禹锡学习民歌体写作的一组小诗,所写的是川江一带的民俗风情。诗人模拟当地民间情歌,以女性口吻咏唱对爱情的期待和追求,真切地反映了人类共同拥有的永难泯灭的爱美之心。
  【注释】
  ⑾江头:蒋本作“江南”。
  ⑿三春:春季三个月:农历正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
  【翻译】
  日暮江边听唱竹枝,www.slkJ.ORG南人欢乐北人伤悲。自从冬天唱起新曲,直唱到春天花落时。
  【鉴赏】
  第四首歌词写不同的人听民歌的不同感受,并以歌唱时间之长写出了这种民歌在川江一带的流行程度。

踏歌词·日暮江头闻竹枝相关古诗词

  • ·古诗《踏歌词·新词宛转递相传》--  《踏歌词·新词宛转递相传》作者为唐朝诗人刘禹锡。其古诗全文如下:   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   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前言】   《踏歌词四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一组七言绝句。这四首歌词是刘禹锡学习民歌体写作的一组小诗,所写的是川江一带的民俗风情。诗人模拟当地民间情歌,以女性口吻咏唱对爱情的期待和追求,真切地反映了人类共同拥有的永难泯灭...
  • ·古诗《踏歌词·桃蹊柳陌好经过》--  《踏歌词·桃蹊柳陌好经过》作者为唐朝诗人刘禹锡。其古诗全文如下:   桃蹊柳陌好经过,灯下妆成月下歌。   为是襄王故宫地,至今犹自细腰多。   【前言】   《踏歌词四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一组七言绝句。这四首歌词是刘禹锡学习民歌体写作的一组小诗,所写的是川江一带的民俗风情。诗人模拟当地民间情歌,以女性口吻咏唱对爱情的期待和追求,真切地反映了人类共同拥有的永难泯灭...
  • ·古诗《踏歌词·春江月出大堤平》--  《踏歌词·春江月出大堤平》作者为唐朝诗人刘禹锡。其古诗全文如下: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   【前言】   《踏歌词四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一组七言绝句。这四首歌词是刘禹锡学习民歌体写作的一组小诗,所写的是川江一带的民俗风情。诗人模拟当地民间情歌,以女性口吻咏唱对爱情的期待和追求,真切地反映了人类共同拥有的永难泯灭...
  • ·古诗《堤上行·长堤缭绕水徘徊》--  《堤上行·长堤缭绕水徘徊》作者为唐朝诗人刘禹锡。其古诗全文如下:   长堤缭绕水徘徊,酒舍旗亭次第开。   日晚出帘招估客,轲峨大艑落帆来。   【前言】   《堤上行三首》是唐代刘禹锡的三组七言绝句。《堤上行三首》选取了日暮争渡、月夜对歌、酒家迎客这三个场面,描绘了江中商船来往不绝、江边居民安居乐业的兴旺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这一派兴旺景象的赞美之情。在这三首诗中,诗人...
  • ·古诗《堤上行·江南江北望烟波》--  《堤上行·江南江北望烟波》作者为唐朝诗人刘禹锡。其古诗全文如下: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前言】   《堤上行三首》是唐代刘禹锡的三组七言绝句。《堤上行三首》选取了日暮争渡、月夜对歌、酒家迎客这三个场面,描绘了江中商船来往不绝、江边居民安居乐业的兴旺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这一派兴旺景象的赞美之情。在这三首诗中,诗人...
  • ·古诗《柳花词三首》--  《柳花词三首》作者为唐朝诗人刘禹锡。其古诗全文如下:   开从绿条上,散逐香风远。   故取花落时,悠扬占春晚。   轻飞不假风,轻落不委地。   撩乱舞晴空,发人无限思。   晴天闇闇雪,来送青春暮。   无意似多情,千家万家去。   【前言】   《柳花词》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共三首。这组诗一反前人咏柳的格调,写出了柳花的品格和精神。这是由于刘禹锡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遭遇贬谪,他借题...
  • ·古诗《淮阴行五首》--  《淮阴行五首》作者为唐朝诗人刘禹锡。其古诗全文如下:   簇簇淮阴市,竹楼缘岸上。好日起樯竿,乌飞惊五两。   今日转船头,金乌指西北。烟波与春草,千里同一色。   船头大铜镮,摩挲光阵阵。早早使风来,沙头一眼认。   何物令侬羡,羡郎船尾燕。衔泥趁樯竿,宿食长相见。   隔浦望行船,头昂尾幰幰。无奈晚来时,清淮春浪软。   【鉴赏】   “何物令侬羡?羡郎船尾燕。”女主人公与丈夫...
  • ·古诗《视刀环歌》--  《视刀环歌》作者为唐朝诗人刘禹锡。其古诗全文如下:   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   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   【前言】   《视刀环歌》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五言绝句。此诗写相爱双方将分别时的情景,彼此依依不舍,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四目相对,含情脉脉地来传达内心复杂的情意。全诗表达了古代中国人含蓄、内敛、婉转、凝重的爱情观,也透露出作者对自身遭遇的寄托感慨。   【注释】...
  • ·古诗《踏歌词·日暮江头闻竹枝》--  《踏歌词·日暮江头闻竹枝》作者为唐朝诗人刘禹锡。其古诗全文如下:   日暮江头闻竹枝,南人行乐北人悲。   自从雪里唱新曲,直到三春花尽时。   【前言】   《踏歌词四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一组七言绝句。这四首歌词是刘禹锡学习民歌体写作的一组小诗,所写的是川江一带的民俗风情。诗人模拟当地民间情歌,以女性口吻咏唱对爱情的期待和追求,真切地反映了人类共同拥有的永难
  • ·古诗《杨柳枝词·塞北梅花羌笛吹》--  《杨柳枝词·塞北梅花羌笛吹》作者为唐朝诗人刘禹锡。其古诗全文如下: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鉴赏】   首句“梅花”,指汉乐府横吹曲中的《梅花落》曲,用笛子吹奏(羌笛是笛的一种),其曲调流行后世,南朝以至唐代文人鲍照、吴均、徐陵、卢照邻、沈佺期等都有《梅花落》歌词,内容都与梅花有关。(见《乐府诗集》卷二四)这句意...
  • ·古诗《浪淘沙·汴水东流虎眼纹》--  《浪淘沙·汴水东流虎眼纹》作者为唐朝诗人刘禹锡。其古诗全文如下:   汴水东流虎眼纹,清淮晓色鸭头春。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前言】   《浪淘沙·汴水东流虎眼纹》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词作(有人认为是诗)。全篇四句二十八字,表达了作者的吊古伤今之情。   【注释】   ①汴水:起于今河南省荥阳县,东流经安徽,至江苏入淮河。虎眼纹:形容水波纹很细。   ②鸭...
  • ·古诗《浪淘沙·日照澄洲江雾开》--  《浪淘沙·日照澄洲江雾开》作者为唐朝诗人刘禹锡。其古诗全文如下: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前言】   《浪淘沙·日照澄洲江雾开》,作者刘禹锡,属于七言绝句,创作年代唐代。此诗内容较丰富深刻,但用语简约。头两句寥寥十四字,就描绘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淘金妇女江中淘沙拣金的画面。   【鉴赏】   “浪淘沙”是...
  • ·古诗《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  《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作者为唐朝诗人刘禹锡。其古诗全文如下: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前言】   《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词作(有人认为是诗)。作品描写的是八月十八的钱塘江大潮涨落的壮观景象。前二句描写涨潮情形,后二句描写退潮情形,写涨潮固然写出其势,写退潮实亦写出其力,显得形象生动、...
  • ·古诗《浪淘沙·流水淘沙不暂停》--  《浪淘沙·流水淘沙不暂停》作者为唐朝诗人刘禹锡。其古诗全文如下: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前言】   《浪淘沙九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还是唐朝教坊曲名。第一首演绎神话传说;第二首用象征手法表现爱情经受磨难;第三首写世事流变之理;第四首写游子情怀;第五首描绘锦江风情;第六首揭示劳作与享受的不平;第七首描绘钱塘...
  • ·古诗《听旧宫中乐人穆氏唱歌》--  《听旧宫中乐人穆氏唱歌》作者为唐朝诗人刘禹锡。其古诗全文如下:   曾随织女渡天河,记得云间第一歌。   休唱贞元供奉曲,当时朝士已无多。   【前言】   《听旧宫中乐人穆氏唱歌》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写作者听旧宫中乐人唱歌,引发了对往事的感慨伤叹。全诗语言含蓄,意味深长,蕴含著作者对国事凋零的感伤,表达了作者关心国家命运的思想感情。   【注释】   ⑴织女...
  • ·古诗《思黯南墅赏牡丹》--  《思黯南墅赏牡丹》作者为唐朝诗人刘禹锡。其古诗全文如下:   偶然相遇人间世,合在增城阿姥家。   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前言】   《思黯南墅赏牡丹》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所做的七言绝句。唐人牡丹诗中对于牡丹外在形质之美艳的描述与赞美连篇累牍,《思黯南墅赏牡丹》是其中比较著名的诗篇,是刘禹锡另一名作《赏牡丹》的姊妹篇。   【注释】   ①思黯:牛僧孺之字。贞元年...
  • ·古诗《同乐天登栖灵寺塔》--  《同乐天登栖灵寺塔》作者为唐朝诗人刘禹锡。其古诗全文如下:   步步相携不觉难,www.slkJ.ORG九层云外倚阑干。   忽然笑语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
  • ·古诗《踏歌词·日暮江头闻竹枝》--  《踏歌词·日暮江头闻竹枝》作者为唐朝诗人刘禹锡。其古诗全文如下:   日暮江头闻竹枝,南人行乐北人悲。   自从雪里唱新曲,直到三春花尽时。   【前言】   《踏歌词四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一组七言绝句。这四首歌词是刘禹锡学习民歌体写作的一组小诗,所写的是川江一带的民俗风情。诗人模拟当地民间情歌,以女性口吻咏唱对爱情的期待和追求,真切地反映了人类共同拥有的永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