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题壁

  《狱中题壁》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谭嗣同。其古诗全文如下: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前言】
  《狱中题壁》是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的诗作,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后作者在狱中所作。诗中表达愿为理想而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注释】
  ①望门投止:意为在窘迫之中,见有人家,就去投宿,以求隐存。语出《后汉书·张俭传》:“俭得亡命,固迫遁走,望门投止。”张俭,东初为东部督邮,因上疏弹劫宦官侯览图谋不轨,反被侯诬为结党营私,被迫逃亡。人们尊重他的正义行为,都冒死接纳他。诗人借此想到康.梁出逃,一定也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投止,投宿。思,思慕。
  ②忍死须臾待杜根:杜根,东汉末年人,上书要求专权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邓太后大怒,命人将他装入口袋,在大殿上摔死。行刑者敬其所为,施刑不加力,得不死。邓太后命人查看,他装死三天,目中生蛆。后隐身酒店当酒保。邓太后被诛后,复官为侍御史。这里借以勉励幸存的维新派人士暂避一时,以待东山再起。忍死,装死。须臾,不长的时间。
  ③我自:面对刽子手的屠刀,表现出作者视死如归的精神。横刀:指横放在脖子上的刀。向天笑:表示从容就义的英雄气概。
  ④去留肝胆两昆仑:不管去者还是留者,都光明磊落,肝胆相照,像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去,指出逃或死去。留,留下或活着。指政变发生时留下的王五。梁启超《饮冰室诗话》:“所谓两昆仑者,其一指南海(康有为),其一乃侠客大刀王五”。昆仑,昆仑山,这里以此借喻去留二者都肝胆相照,同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
  【翻译】
  望门投宿别忘了东汉时的张俭,忍死求生中心中要装着东汉时的杜根。即使屠刀架在了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都是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
  【赏析】
  1999年4月2日《人民日报》第十二版发表赵金九先生《“去留肝胆两昆仑”新解》一文,认为该诗“去留肝胆两昆仑”一句意指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的事件中“去”之康有为、梁启超与“留”之谭嗣同自己无论去留与否,其行为皆肝胆昆仑云云。本人认为赵金九先生的观点及其文中所引WwW.SlkJ.org述的其他人的观点,都是值得进一步商榷的。
  首先,赵文的解释使谭诗的第四句和第三句含义有所重复,这在绝句中是不大可能的。其次,这样解使得整首诗尤其诗的后两句的诗意表达总是不那么畅快淋漓,不仅不甚吻合诗人写作该诗时的悲壮慷慨之心情,而且也有异于先对象性描述后自我性抒说的绝句表达方式。再者,赵文似乎文字互有抵触。他一下子说“去留”是指代生死之行为,一下子又说“去留”是指代出走与留下之行为的行为者,究竟指代什么,文中含混不定。
  翟南明确地认为:其一,“昆仑”不是指人,而是指横空出世、莽然浩壮的昆仑山;其二,“去留”不是指“一去”和“一留”,在诗人的该诗句中,“去留”不是一个字义相对或相反的并列式动词词组,而是一个字义相近或相同的并列式动词词组;其三,“肝胆”所引申的不是指英勇之人,而是指浩然之气;其四,“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总体诗义是:去留下自己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之气吧!也即是“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意思。—— 此诗颇近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味道。
  我为什么这样解?因为我认为,解诗不能仅着手于词字,更要着手于诗的总体寓意,并且要尤其着手于诗人写作该诗的特定历史背景和特定心理状态。特别是对这样一种反映重大历史事件,表达正义呼声和抒说自我胸怀的作品,更要从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环境和心情、心境出发去仔细揣摩。
  大家知道,该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诗的前两句,表达的恰恰是:一些人“望门投止”地匆忙避难出走,使人想起高风亮节的张俭;一些人“忍死须臾”地自愿留下,并不畏一死,为的是能有更多的人能如一样高风亮节的杜根那样,出来坚贞不屈地效命于朝廷的兴亡大业。诗的后两句,则意为:而我呢,自赴一死,慷慨激扬;仰笑苍天,凛然刑场!而留下的,将是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
  “去留”的“去”字,这里是指一种行为趋向,意为“去留下”,“去留得”,没有很实在的意义。谭嗣同是湖南浏阳人。据我所知,南方方言和现在的普通话一样,下面这种用法是常有的:用“去”去辅助另一个动词构成一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而这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的含义大致就是后一个动词的含义,如“去想一下”,“去死吧”,“明天去做什么”等等。这里的“去”字,并不表示空间上的去这里去那里,而是表示时间上的行为、事态之趋势和倾向。也就是说,“去”可表空间意义上的位移,也可表时间意义上的发生。从整首诗的意思来看,“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去”,应是时间意义上的“去”,而不是空间意义上的“去”。很多人的理解,包括赵金九先生,恰恰是把它当作空间意义上“去”。而我们所流行的各种解释,都是这样思维定势。我想,那时的官话或北方话也应有这种用法吧?“去”字的这种重要语义,《现代汉语词典》、《辞海》都有记载。
  当然,“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样写,是诗句表达的需要——包括平仄,全部的含义在于指代自己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实际上,直接从字面上去解,去留下如昆仑一样的“肝”(一昆仑)和如昆仑一样的“胆”(一昆仑),这不也一样表达了诗人的视死如归、浩气凛然和慷慨悲壮吗?正是那种强烈的崇高感和悲壮感,激励着诗人不畏一死、凛然刑场。而这句所表达的,正是那种震撼人心灵的、自赴一死的强烈崇高感和强烈悲壮感。

狱中题壁相关古诗词

  • ·古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韩愈。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前言】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贬谪潮州途中创作的一首七律,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首联写因“一封(书)”而获罪被贬...
  • ·古诗《戏为六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体》--  《戏为六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体》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其古诗全文如下: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注释】   1.戏为:戏作。其实杜甫写这六首诗态度是很严肃的,议论也是可取的。六绝句:六首绝句。   2.王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人擅长诗文,对初唐的文学革新有过贡献,被称为 “初唐四杰”。   3.体:这里...
  • ·古诗《答陆澧·松叶堪为酒》--  《答陆澧·松叶堪为酒》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   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   【前言】   《答陆澧》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此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陆澧的盛意邀请的答谢之情。全诗以酒为引子,用这种极为平常却又极富深情的事物,写出朋友间的依依浓情。诗篇虽短,但写得质朴亲切,轻快自然,语浅情深,颇具特色。   【注释】   ①陆澧:作...
  • ·古诗《钓鱼湾·垂钓绿湾春》--  《钓鱼湾·垂钓绿湾春》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储光羲。其古诗全文如下:   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   【翻译】   这首诗写一个青年小伙子,以“垂钓”作掩护,在风光宜人的钓鱼湾,焦急地等待着情人的到来。这首清新的小诗,将春天、春水、春花、春树与青春融为一体,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意图。   【鉴赏】   一二句写...
  • ·古诗《江村即事》--  《江村即事》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司空曙。其古诗全文如下: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前言】   《江村即事》是唐代诗人司空曙的作品。此诗叙写一位垂钓者在深夜归来连船也顾不得系就上岸就寝之事,描绘了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表现了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诗名虽题“江村即事”咏景,实则体现了诗人无羁无束的老庄思想。全诗语言清新...
  • ·古诗《书院二小松》--  《书院二小松》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群玉。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翻译】   松树是诗歌中经常歌咏的题材,容易写得落套,而此诗却能翻出新意,别具情味,这就有赖于诗人独到的感受和写新绘异的艺术功力了。   【鉴赏】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或将苍松联想为飞龙,或赋贞松以比君子,这类诗篇数量不少。而李群玉的这首诗,却别开生...
  • ·古诗《过分水岭》--  《过分水岭》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温庭筠。其古诗全文如下: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前言】   唐代诗人温庭筠创作的《过分水岭》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此诗化无情之物为有情,抒写作者在过分水岭时与溪水的一段因缘及其感受。   【注释】   ⑴分水岭:汉水与嘉陵江之分水岭   ⑵潺湲:指溪水慢慢流动的样子和声音   【翻译】   溪...
  • ·古诗《过分水岭·陇山高共鸟行齐》--  《过分水岭·陇山高共鸟行齐》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许棠。其古诗全文如下:   陇山高共鸟行齐,瞰险盘空甚蹑梯。   云势崩腾WwW.SlkJ.org时向背,水声呜咽若东西。   风兼雨气吹人面,石带冰棱碍马蹄。   此去秦川无别路,隔崖穷谷却难迷。
  • ·古诗《狱中题壁》--  《狱中题壁》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谭嗣同。其古诗全文如下: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前言】   《狱中题壁》是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的诗作,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后作者在狱中所作。诗中表达愿为理想而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注释】   ①望门投止:意为在窘迫之中,见有人家,就去投宿,以求隐存。语出《后汉书&mid
  • ·古诗《半死桐·重过阊门万事非》--  《半死桐·重过阊门万事非》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贺铸。其古诗全文如下: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前言】   《半死桐·重过阊门万事非》是宋代词人贺铸为悼念亡妻赵氏而作。全词写得很沉痛,十分感人,是唐宋之后悼亡诗歌中不可多得的名篇。当时贺铸不...
  • ·古诗《渔夫·屈原既放》--  《渔夫·屈原既放》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屈原。其古诗全文如下: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
  • ·古诗《春雁·春风一夜到衡阳》--  《春雁·春风一夜到衡阳》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恭。其古诗全文如下:   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   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前言】   《春雁》是明代诗人王恭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描写衡阳归雁,不恋江南风光,春到衡阳便北返,抒发了诗人思乡之情怀,同时也表现了对不愿为官,愿过渔樵隐逸生活的向往,全诗造意新颖,沉着蕴藉。   【注释】   ①衡阳:今属湖南省...
  • ·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冬夜读书示子聿》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陆游。其古诗全文如下: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前言】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冬夜读书示子聿》就是这样一首哲理诗,其内容饱含了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意境深远。   【注释】   1、示:训...
  • ·古诗《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  《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卢梅坡。其古诗全文如下: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前言】   雪梅,一指宋代诗人卢梅坡的两首《雪梅》诗,其中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成为千古名句。   光有梅花没有雪,梅花就显得没有神韵,但是,有了雪陪伴梅花,而观雪赏梅的人不会作诗来批判它们,那他也还是个俗人...
  • ·古诗《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先。其古诗全文如下: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前言】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是宋代词人张先的词作。此词既是一幅寒食节日的风俗画,又是一曲耄耋者恬静的夕阳颂。词的上片极写节日的欢乐,下片写欢...
  • ·古诗《玉楼春·城上风光莺语乱》--  《木兰花》出自宋词三百首,其作者为宋朝文学家钱惟演。其古诗全文如下: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前言】   《玉楼春·城上风光莺语乱》是宋代词人钱惟演的暮年遣怀之作。此词以极其凄婉的笔触,抒写了作者的垂暮之感和政治失意的感伤。全词上片伤春,下片写人,词中&l...
  • ·古诗《木兰花·绿杨芳草长亭路》--  《木兰花·绿杨芳草长亭路》作者为宋朝文学家晏殊。其古诗全文如下: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前言】   《玉楼春·绿杨芳草长亭路》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这是一首描写送别时依依难舍的心情和离别后无穷无尽的离愁的词作,抒写人生离别相思之苦,寄托了作...
  • ·古诗《狱中题壁》--  《狱中题壁》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谭嗣同。其古诗全文如下: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前言】   《狱中题壁》是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的诗作,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后作者在狱中所作。诗中表达愿为理想而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注释】   ①望门投止:意为在窘迫之中,见有人家,就去投宿,以求隐存。语出《后汉书&m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