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大伾山诗

  《登大伾山诗》作者为明朝文学家王守仁。其古诗全文如下:
  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
  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
  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
  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
  【赏析】
  这是明代哲学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王守仁早年的诗作,以至于在王守仁诗集中寻访不到,然而《登大伾山》诗碑还矗立在大伾山顶禹王庙西侧,大字行楷,诗衬字,字映诗,显得浑然一体,正可谓“翩翩然凤翥而龙蟠”,清隽磅礴之气扑面而来。书法劲拔,神采苍秀,字里行间犹如黄河之水浪涛汹涌,观后令人激动不已。他虽善书法,但正如明代书画家徐渭所说:“古人论右军(指王羲之)以书掩人,新建先生(指守仁)乃不然,以人掩其书。” 就是说,由于其他方面的名气太大了,结果把他的善书之名掩盖掉了。因此,《登大伾山诗》虽然WWW.SLKJ.OrG是王守仁早年诗作,但是从书法价值和文学价值两方面来看,不愧为“诗书双璧”。
  1498年(明弘治十一年),浚县名宦王越死于甘州军中。消息传到北京后,皇上很伤心,特意辍朝一日以示哀悼。1499年,新科进士王守仁奉旨送王越灵柩回浚县安葬。在此期间,王守仁曾慕大石佛之名到大伾山来拜谒。来到了大伾山。登山揽胜,他有感而发,写下了《登大伾山诗》。写诗的时间正如诗碑上落款是“己未仲秋朔”。这在《传习录》上还有演绎性的记载说“先生未第时尝梦威宁伯遗以弓剑。是秋钦差督造威宁伯王越坟,驭役夫以什伍法,休食以时,暇即驱演‘八阵图’。事竣,威宁家以金帛谢,不受;乃出威宁所佩宝剑为赠,适与梦符,遂受之。”看来,王阳明登第之前已经和王越神交久矣,梦中赠剑,一个军事家刚刚逝去,另一个年轻军事家随即登场,这是大明王朝不幸中之千载幸事。
  《登大伾山诗》为七言律诗。首联“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不蔓不枝,直奔主题,即点明了登山之意,又用洗练简洁的笔法描写了登大伾山的初步感受。年轻的阳明先生,在公务之余,也许对大伾山这座“禹贡”名山向往已久,正所谓“高山仰之,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而今有了机会,于是天刚拂晓,诗人就和二三友人朝大伾山迤逦而来。据《水浒传》作者描述,古时候的大伾山方圆很广,古木参天,是一个幽僻的隐居之处,因此走在崎岖的山路上,穿云破雾,大有游仙的感觉,只是远远望见萦绕在乳白色晨雾中的黛绿的山峦,感觉很近,走起来却很远。这对抱着极大兴趣和幻想的诗人来说,反而更有诱惑力,于是一个“披”字用的好,不仅在烟雾中穿行,还有披荆斩棘努力前行的精神。山中寺庙的悠扬钟声从远处传来,也许还有悠扬梵呗传来,钟声而形容为“疏”,可谓神来之笔,以动衬静,动静有致,使人觉得这深秋的大伾山幽静深邃,寒意浓浓。这一联写烟写树,写山写人,写声音写色彩,虚实相生,可谓纳须弥于芥子,很有概括性。
  颔联“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是诗人在山腰高处的远眺,也许是熟悉山川地理的诗人的感慨和畅想。浚县古称黎阳,在明代有“赛江南”之称,流传的谚语说:“从南京到北京,都比不上浚县城。”可见明朝时浚县山下平畴千里“参差十万人家”的富庶面貌。诗人了解历史,不由得感慨:亘古长流的滔滔黄河虽然在宋代已经改道,却给黎阳留下肥沃的土地,这大自然的馈赠,是需要几世几年的修行才会降临的福祉。风湍沙势,沃野千年,包含着深沉的感慨和悠远的怀古之情。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读《登大伾山诗》的颔联两句,读者不禁要和诗人一起神与物游,思接千载了。
  颈联“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随着晨雾的消散,旭日的东升,诗人一行涉溪跨涧,继续兴致勃勃地登山。大伾山山势陡峭,巉岩遍布,可是也碧水潺湲。诗人看着清澈的溪水在层层叠叠的青石之间跳跃奔流,不禁觉得这好像一条巨龙盘亘在山腰,鳞光闪动,跃跃欲飞了呢。这时候,峰回路转,已经到了山顶。大伾山山顶开阔平坦,简直是佛祖布道的天然道场。更何况,大伾山东面有面东而坐俯瞰黄河古道的“镇河将军”大石佛,大石佛开凿于五代后赵时期,是中国北方最早最大的石佛,可以说整个青山,半是巍然佛像,山的绝顶,已然所谓“佛顶”。这时候,朝阳喷薄而出,霞光万道,沐浴着这神奇的山林,礼佛的虔诚神圣和江山壮丽的豪情油然升腾,在年轻的王守仁心头翻滚。古人读书,目的在于“修、齐、治、平”,致君尧舜,兼济天下,做一番丰功伟绩以便流传千古彪炳史册。作为年轻有为的新科进士,受君王厚爱和重托来为国之长城王越治丧,应该感到无尚荣耀。登高怀远,是中国古诗的永恒主题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传统思维。诗人们每逢登高,大多要怀乡思人,感念故国,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悲伤,更何况“秋,士悲也”,在这样一个冷落的时节,涌上诗人心头,诉诸诗人笔下的更多的是悲慨。
  尾联“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诗人已经登山绝顶,这时候他并没有翘首南望故乡,而翻滚的思绪,径直奔向了遥远的北京城。好像在那目之所及之处,五彩祥云笼罩的正是皇家宫阙,作为受命于天子而又不辱使命的钦差,他在这深秋季节,在这九霄高处,眷念的是国家重托,思索的更多的是深沉的历史。这两句诗,还充溢着诗人对人生、对仕途的信心与激情。“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前句讲,登上大伾山向北方遥望,似见五彩祥云正缭绕于皇宫之上,后一句则阐释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人生哲理。王守仁写作《登大伾山诗》时,正值气盛志满之时,眼前物,天外景,胸中意,无不诱发作者昂扬的斗志与饱满的政治激情。

登大伾山诗相关古诗词

  • ·古诗《柯敬仲墨竹》--  《柯敬仲墨竹》作者为明朝文学家李东阳。其古诗全文如下:   莫将画竹论难易,刚道繁难简更难。   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   【前言】   《柯敬仲墨竹》是明朝诗人李东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为元代柯九思所作的墨竹图而题,是一首谈墨竹绘画技巧的题画诗。诗中道出了以少胜多的辩证法,体现了作者崇尚简约的美学观点。全诗含蕴深刻的哲理,却并非盲目说教.而是通过形象加以点化。...
  • ·古诗《谒金门·春欲去》--  《谒金门·春欲去》作者为明朝文学家施绍莘。其古诗全文如下:   春欲去,如梦一庭空絮。墙里秋千人笑语,花飞撩乱处。   无计可留春住,只有断肠诗句。万种消魂多寄与:斜阳天外树。   【注释】   ①谒金门: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名。重头四十五字,仄韵。又名“醉花春”、“出塞”、“空相忆”、“花自落”、“垂杨碧”等   ②&ldquo...
  • ·古诗《午日处州禁竞渡》--  《午日处州禁竞渡》作者为清朝文学家汤显祖。其古诗全文如下: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前言】   《午日处州禁竞渡》是明代汤显祖的一首写禁止竞渡的诗,主要WWW.SLKJ.OrG描写了端午节的习俗,面对赛龙舟的情景,想起了屈原。表达了自己对端午节赛龙舟时的想法,对劳苦人民的同情。   【注释】   1、处州:隋唐时旧名,明代为处州府,今浙江丽...
  • ·古诗《点绛唇·春闺》--  《点绛唇·春闺》作者为清朝文学家陈子龙。其古诗全文如下:   满眼韶华,东风惯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   梦里相思,芳草王孙路。春无语。杜鹃啼处,泪染胭脂雨。   【前言】   《点绛唇·春闺》是明代文学家陈子龙创作的一首词。此词全用比兴手法写景寄意。上片通过春光被雨打风吹去、只留得落红无数的景象,暗寓明王朝的倾覆;下片借怀人与杜鹃啼血的描写,实抒复国希望...
  • ·古诗《谒金门·五月雨》--  《谒金门·五月雨》作者为清朝文学家陈子龙。其古诗全文如下:   莺啼处,摇荡一天凉雨。   极目平芜人尽去,断虹明碧树。   费得炉烟无数,只有轻寒难度。   忽见西楼花影露,弄晴催薄暮。   【注释】   ⑴凉雨:一作“疏雨”。   ⑵平芜:草木丛生之旷野。   ⑶断虹:一作“断红”。   ⑷费得炉烟无数:宋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词:“地卑...
  • ·古诗《登雨花台》--  《登雨花台》作者为清朝文学家魏禧。其古诗全文如下:   生平四十老柴荆,此日麻鞋拜故京。   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园陵!   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雍容半旧卿。   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生。   【前言】   《登雨花台》以情感的起伏变化为线索,题为“登雨花台”,笔墨却并没有以景物为主,而是倾尽全力喷涌出深沉浓烈的愤激哀怨之情。这些情感又集中于明代开国皇帝的陵墓...
  • ·古诗《千秋岁·淡烟平楚》--  《千秋岁·淡烟平楚》作者为明朝文学家刘基。其古诗全文如下:   淡烟平楚,又送王孙去。花有泪,莺无语。芭蕉心一寸,杨柳丝千缕。今夜雨,定应化作相思树。   忆昔欢游处,触目成前古。良会处,知何许?百杯桑落酒,三叠阳关句。情未了,月明潮上迷津渚。   【前言】   《千秋岁·淡烟平楚》为明代词人刘基所著。此词描写了离别之苦,前欢不可再,后会亦无期,离别的苦楚放大到整个人生,整个今...
  • ·古诗《船板床·船板胡在兹》--  《船板床·船板胡在兹》作者为明朝文学家李梦阳。其古诗全文如下:   船板胡在兹,而我寝其上。   情知非江湖,梦寐亦风浪。   【赏析】   这是明朝诗人李梦阳为自己睡“船板床”写的一首诗。睡在船板上,梦的是什么?虽然知道不是在江湖上,但仍梦见江湖上的风浪。一个文学大师,寥寥几笔,就把思绪浓缩于笔端,殊为不易。“江湖”,除解释为江河湖泊外,官场以及社会关系中...
  • ·古诗《登大伾山诗》--  《登大伾山诗》作者为明朝文学家王守仁。其古诗全文如下:   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   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   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   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   【赏析】   这是明代哲学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王守仁早年的诗作,以至于在王守仁诗集中寻访不到,然而《登大伾山》诗碑还矗立在大伾山顶禹王庙西侧,大字行楷,诗衬字,字映诗,显得浑
  • ·古诗《踏莎行·晚景》--  《踏莎行·晚景》作者为明朝文学家陈霆。其古诗全文如下:   流水孤村,荒城古道,槎牙老木乌鸢噪。夕阳倒影射疏林,江边一带芙蓉老。   风暝寒烟,天低衰草,登楼望极群峰小。欲将归信问行人,青山尽处行人少。   【注释】   ①槎牙:错杂不齐貌。鸢:俗称鹞鹰。   ②芙蓉老:荷花凋残。   【赏析】   作者在写这首词时,时在深秋,人在贬所(他因得罪当时炙手可热的宦官刘瑾而被贬安徽六安),可谓是...
  • ·古诗《书项王庙壁》--  《书项王庙壁》作者为明朝文学家王象春。其古诗全文如下:   三章既沛秦川雨,入关又纵阿房炬,汉王真龙项王虎。   玉玦三提王不语,鼎上杯羹弃翁姥,项王真龙汉王鼠。   垓下美人泣楚歌,定陶美人泣楚舞,真龙亦鼠虎亦鼠。   【前言】   《书项王庙壁》是明代诗人王象春的诗作。此诗引用史书记载的楚汉争雄相关事件,从功业、人格、人性等方面对项羽和刘邦进行了比较评价。全诗历来被封为关于刘...
  • ·古诗《发淮安·岸蓼疏红水荇青》--  《发淮安·岸蓼疏红水荇青》作者为明朝文学家杨士奇。其古诗全文如下:   岸蓼疏红水荇青,茨菰花白小如蓱。   双鬟短袖惭人见,背立船头自采菱。   【赏析】   杨士奇的这首,是一幅湖上风俗画。蓼(liao)者,生长在水边的草本植物。荇(xing)者,浮在水面上的水生植物。蓼花红,水荇青,慈姑花白,犹如蓱(萍),而船上的小姑娘头扎两个发髻,穿着短袖衫,见有人来,似乎WWW.SLKJ.OrG有点害羞,背立着船头自己在...
  • ·古诗《午日观竞渡》--  《午日观竞渡》作者为明朝文学家边贡。其古诗全文如下: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前言】   《午日观竞渡 》是明代诗人边贡的一首关于端午节的七言律诗,描写了端午节赛龙舟的场景,流露出自己对爱国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同时也是对自己在仕途道路上的一种忧虑。这...
  • ·古诗《游灵岩记》--  文言文《游灵岩记》选自高中文言文,其古诗原文如下:   吴城东无山,唯西为有山,其峰联岭属,纷纷靡靡,或起或伏,而灵岩居其词,拔其挺秀,若不肯与众峰列。望之者,咸知其有异也。   山仰行而上,有亭焉,居其半,盖以节行者之力,至此而得少休也。由亭而稍上,有穴窈然,曰西施之洞;有泉泓然,曰浣花之池;皆吴王夫差宴游之遗处也。又其上则有草堂,可以容栖迟;有琴台,可以周眺览;有轩以直洞庭之峰,曰抱翠;有阁以瞰具区之波...
  • ·古诗《吊岳王墓》--  《吊岳王墓》作者为明朝文学家高启。其古诗全文如下:   大树无枝向北风,十年遗恨泣英雄。   班师诏已来三殿,射虏书犹说两宫。   每忆上方谁请剑,空嗟高庙自藏弓。   栖霞岭上今回首,不见诸陵白露中。   【前言】   《吊岳王墓》作于何年已不可考,但可以说是诗人亲临栖霞岭岳飞墓,有感而作。   【注释】   ⑴岳王墓:岳飞之墓,在杭州。⑵三殿,指朝廷。   ⑶两宫:指被金所俘的徽 宗、钦宗...
  • ·古诗《九日登长城关楼》--  《九日登长城关楼》作者为明朝文学家王琼。其古诗全文如下:   危楼百尺跨长城,雉堞秋高气肃清。   绝塞平川开堑垒,排空斥堠扬旗旌。   已闻胡出河南境,不用兵屯细柳营。   极喜御戎全上策,倚栏长啸晚烟横。   【前言】   《九日登长城关楼》是明代三边提督王琼的诗作。这首诗描写重阳节登上长城关楼时所见的雄阔景色,并以听到敌军已撤出黄河以南地区,军中不用再戒备森严的消息,来衬托修...
  • ·古诗《蝶恋花·湘水经东安县东》--  《蝶恋花·湘水经东安县东》作者为明朝文学家王夫之。其古诗全文如下:   湘水自分漓水下。曲曲潺湲,千里飞哀泻。冰玉半湾尘不惹,停凝欲挽东流驾。   百尺危崖谁羽化。一捻残香,拈插莓苔隙。忆自寻香人去也,寒原夕阳烧悲灺。   【注释】   ⑴潺湲:形容河水慢慢流的样子。   ⑵停凝欲挽东流驾:喻香塘将湘江水留驻于此。东流驾:指湘江之水。   ⑶羽化:旧时迷信的人说仙人能飞升变化,把...
  • ·古诗《登大伾山诗》--  《登大伾山诗》作者为明朝文学家王守仁。其古诗全文如下:   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   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   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   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   【赏析】   这是明代哲学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王守仁早年的诗作,以至于在王守仁诗集中寻访不到,然而《登大伾山》诗碑还矗立在大伾山顶禹王庙西侧,大字行楷,诗衬字,字映诗,显得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