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作者是宋朝文学家陶渊明。其古诗全文如下:
  【前言】
  《桃花源记》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
  1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7年)。
  2武陵:郡名,今武陵山区或湖南常德一带。
  3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
  4缘:顺着、沿着。
  5行:行走这里指划船。
  6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7忽逢:忽然遇到wwW.Slkj.org。逢,遇见。
  8夹岸:两岸。
  9杂:别的,其他的。
  10鲜美:鲜艳美丽。
  11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12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13异之:以之为异,即对此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诧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14复:又,再。
  15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
  16欲:想要。
  17穷:尽,形容词用做动词,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
  18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尽,完,没有了。
  19便:于是,就。
  20得:看到。
  21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22若:好像。
  23舍:舍弃,丢弃,
  24初:起初,刚开始。
  25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副词,只。
  26行:行走。
  27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28平:平坦。
  29旷:空阔;宽阔。
  30屋舍:房屋。
  31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32之:这。
  33属:类。
  34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35鸡犬相闻:(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36种作:耕种劳作。
  37衣着:穿着打扮,穿戴。
  38悉:全,都。
  39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
  40黄发垂髫(tiáo):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41并:都。
  42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43乃大惊:竟然很惊讶。乃,竟然。大,很,非常。
  44从来:从……地方来。
  45具:通“俱”,全,详细。
  46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47要:通“邀”,邀请。
  48咸:副词,都,全。
  49问讯:询问消息,打听消息。
  50云:说。
  51先世:祖先。
  52率:率领。
  53妻子:指妻室子女,“妻”“子”是两个词。妻:指男子配偶。子:指子女。
  54邑人:同乡(县)的人。邑,古代区域单位。《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
  55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绝,绝处。
  56复:再,又。
  57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58遂:就。
  59间隔:隔断,隔绝。
  60世:朝代。
  61乃:竟,竟然。
  62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63为:对,向。
  64具言:详细地说出。
  65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
  66叹惋:感叹、惋惜。惋,惊讶,惊奇。
  67余:其余,剩余。
  68延至:邀请到。延,邀请。至,到。
  69去:离开。
  70语:告诉。
  71不足:不必,不值得。
  72为:介词,向、对。
  73既:已经。
  74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75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处处,到处。
  76及郡下:到了郡城。及,到达。郡,太守所在地,指武陵郡。
  77诣(yì):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78如此: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
  79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寻,寻找。 向,先前。 志,名词,标记。
  80遂:终于。
  81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82高尚:品德高尚。
  83士:人士。
  84也:表判断。
  85欣然:高兴的样子。
  86规: 计划。
  87未果:没有实现。果,实现。
  88寻:随即,不久。
  89终:死亡。
  90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鉴赏】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徜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它所暗示于世人的是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只可于无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着某种微妙的内在联系。这虚渺灵奥之区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世人是难以揭晓的。它的开而复闭,渔人的得而复失,是陶渊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谜,“惹得诗人说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诗》中透露了一点消息,说“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复还幽蔽”,乃是因为“淳薄既异源”!原来桃源民风淳厚,人间世风浇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为争夺之场”(苏轼《和桃花源诗序》),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土,即使像刘子骥那样的人间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此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桃花源记相关古诗词

  • ·古诗《杂诗·飘如陌上尘》--  《杂诗·飘如陌上尘》作者是宋朝文学家陶渊明。其古诗全文如下: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wwW.Slkj.org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 ·古诗《饮酒·结庐在人境》--  《饮酒·结庐在人境》作者是宋朝文学家陶渊明。其古诗全文如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前言】   《饮酒其五》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
  • ·古诗《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  《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作者是宋朝文学家陶渊明。其古诗全文如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
  • ·古诗《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  《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注释】   ⑴春宵:春夜   ⑵一刻:刻,计时单位,古代用漏壶记时,一昼夜共分为一百刻。一刻,比喻时间短暂   ⑶花有清香:意思是花朵散发出清香   ⑷月有阴:指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胧的阴影   ⑸歌管:歌声和管乐声   【翻译】   春天的夜晚因短...
  • ·古诗《浣溪沙》--  《浣溪沙》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   ⑴浣溪沙:词牌名。   ⑵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清泉寺:寺名,在蕲水县城外。   【翻译】   山下溪水潺潺,岸边的兰草刚刚伸出嫩绿的芽儿。松林间的沙路,仿佛刚洗过,一尘不染,异常洁净。蒙蒙细雨中传来了子规清...
  • ·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出自宋词三百首,其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
  • ·古诗《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前言】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
  •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  《惠崇春江晚景》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前言】   《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1085年(元丰八年)于汴京所作。原诗共两首。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即欧阳修所谓“九僧”之一。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苏轼根据画意,妙笔...
  • ·古诗《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作者是宋朝文学家陶渊明。其古诗全文如下:   【前言】   《桃花源记》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
  • ·古诗《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作者是宋朝文学家陶渊明。其古诗全文如下:   【前言】   《归去来兮辞》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也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作品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
  • ·古诗《江上·江上漾西风》--  《江上·江上漾西风》作者是宋朝文学家王安石。其古诗全文如下:   江上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前言】   《江上》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情景交融,寄寓深沉,表达出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注释】   漾:吹过。   脱...
  • ·古诗《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  《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作者是宋朝文学家王安石。其古诗全文如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前言】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注释】   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
  • ·古诗《泊船瓜洲》--  《泊船瓜洲》作者是宋朝文学家王安石。其古诗全文如下: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前言】   《泊船瓜洲》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其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传颂。诗中“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极其传神。   从字面上看,该诗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
  • ·古诗《梅花·墙角数枝梅》--  《梅花·墙角数枝梅》作者是宋朝文学家王安石。其古诗全文如下: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前言】   诗人是在描写梅花,赞美梅花可贵的品性,而实则在字里行间渗透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诗人是在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像诗人自己一样处于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的那些人,为国家强盛不畏排挤和打击的那些人。   【注释】   1...
  • ·古诗《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作者是宋朝文学家王安石。其古诗全文如下: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前言】   《登飞来峰》是一首七言绝句,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所作,本诗作者通过对自己亲身登临千寻塔远望,一览无余的视角直接描写,来抒发出他心中兴奋愉悦的心情,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注释】   ⑴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
  • ·古诗《书湖阴先生壁》--  《书湖阴先生壁》作者是宋朝文学家王安石。其古诗全文如下: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前言】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都是题壁诗,其中第一首广为流传。此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
  • ·古诗《行路难·千门皆闭夜何央》--  《行路难·千门皆闭夜何央》作者为唐朝诗人王筠。其古诗全文如下:   千门皆闭夜何央,百忧俱集断人肠。   探揣箱中取刀尺,拂拭机上断流黄。   情人逐情虽可恨,复畏边远乏衣裳。   已缫一茧催衣缕,复捣百和裛衣香。   犹忆去时腰大小,不知今日身短长。   裲裆双心共一祩,衵复两边作八襊。   襻带虽安不忍缝,开孔裁穿犹未达。   胸前却月两相连,本照君心不照天。   愿君分明得此意...
  • ·古诗《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作者是宋朝文学家陶渊明。其古诗全文如下:   【前言】   《桃花源记》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