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亦称唐明皇。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后赐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佞臣,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756年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762年病逝。
  唐玄宗前期重用贤臣,励精图治,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  明皇窥浴图世景象。但他在位的后期,沉湎酒色,荒淫无度,重用奸臣,政治腐败,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由此转衰。所以说,唐玄宗是一位功过都很突出的历史人物。
  李隆基的作品:
  《幸蜀西至剑门》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隆基。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
  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
  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
  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
  【翻译】
  剑门山高耸入云,险峻无比;我避乱到蜀,今日得以回京。只见那如翠色屏风的山峰http://wWw.SLKJ.ORG/a/5342.html,高有千仞,那如红色屏障的石壁,全凭五位大力士开出路径。灌木丛生,好似缠绕旌旗,时隐时现;白云有如飞仙,迎面拂拭着马来。治理国家应该顺应时势,施行仁德之政,各位大臣,你们平定叛乱,建功立业,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过晋阳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隆基。其古诗全文如下:
  缅想封唐处,实惟建国初。俯察伊晋野,仰观乃参虚。
  井邑龙斯跃,城池凤翔馀。林塘犹沛泽,台榭宛旧居。
  运革祚中否,时迁命兹符。顾循承丕构,怵惕多忧虞。
  尚恐威不逮,复虑化未孚。岂徒劳辙迹,所期训戎车。
  习俗问黎人,亲巡WWw.slkj.Org慰里闾。永言念成功,颂德临康衢。
  长怀经纶日,叹息履庭隅。艰难安可忘,欲去良踟蹰。

  《行次成皋途经先圣擒建德之所缅思功业感而赋诗》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隆基。其古诗全文如下:
  有隋政昏虐,群雄已交争。
  先圣按剑起,叱咤风云生。
  饮马河洛竭,作气嵩华惊。
  克敌睿图就,擒俘帝道亨。
  顾惭嗣宝历,恭承天下平。
  幸过翦鲸地,感慕神且英。

  《校猎义成喜逢大雪率题九韵以示群官》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隆基。其古诗全文如下:
  弧矢威天下,旌旗游近县。
  一面施鸟罗,三驱教人战。
  暮云成积雪,晓色开行殿。
  皓然原隰同,不觉林野变。
  北风勇士马,东日华组练。
  触地银獐出,连山缟鹿见。
  月兔落高矰,星狼下急箭。
  既欣盈尺兆,复忆磻溪便。
  岁丰将遇贤,俱荷皇天眷。

  《赐诸州刺史以题座右》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隆基。其古诗全文如下:
  眷言思共理,鉴梦想维良。猗欤此推择,声绩着周行。
  贤能既俟进,黎献实伫康。视人当如子,爱人亦如伤。
  讲学试诵论,阡陌劝耕桑。虚誉不可饰,清知不可忘。
  求名迹易见,安贞德自彰。讼狱必以情,教民贵有常。
  恤惸且存老,抚弱复绥强。勉哉各祗命,知予眷万方。

  《送忠州太守康昭远等》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隆基。其古诗全文如下:
  端拱临中枢,缅怀共予理。
  不有台阁英,孰振循良美。
  分符侯甸内,拜手明庭里。
  誓节期饮冰,调人方导水。
  嘉声驰九牧,惠化光千祀。
  时雨侔昔贤,芳猷贯前史。
  伫尔颂中和,吾将令卿士。

  《送李邕之任滑台》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隆基。其古诗全文如下:
  汉家重东郡,宛彼白马津。
  黎庶既蕃殖,临之劳近臣。
  远别初首路,今行方及春。
  课成应第一,良牧尔当仁。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隆基。其古诗全文如下: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风化可还淳。

  《温汤对雪》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隆基。其古诗全文如下:
  北风吹同云,同云飞白雪。
  白雪乍回散,同云何惨烈。
  未见温泉冰,宁知火井灭。
  表瑞良在兹,庶几可怡悦。

  《登蒲州逍遥楼》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隆基。其古诗全文如下:
  长榆息烽火,高柳静风尘。
  卜征巡九洛,展豫出三秦。
  昔是潜龙地,今为上理辰。
  时平乘道泰,聊赏遇年春。
  黄河分地络,飞观接天津。
  一览遗芳翰,千载肃如神。

  《经河上公庙》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隆基。其古诗全文如下:
  昔闻有耆叟,河上独遗荣。
  迹与尘嚣隔,心将道德并。
  讵以天地累,宁为宠辱惊。
  矫然翔寥廓,如何屈坚贞。
  玄玄妙门启,肃肃祠宇清。
  冥漠无先后,那能纪姓名。

  《过王浚墓》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隆基。其古诗全文如下:
  吴国分牛斗,晋室命龙骧。
  受任敌已灭,策勋名不彰。
  居美未尽善,矜功徒自伤。
  长戟今何在,孤坟此路傍。
  不观松柏茂,空馀荆棘场。
  叹嗟悬剑陇,谁识梦刀祥。

李隆基相关信息

  • ·《李治》--  唐高宗李治(628-683年),中国唐朝第三任皇帝(649—683年在位),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长孙皇后,为嫡三子。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干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
  • ·《戎昱》--  戎昱,(744~800)唐代诗人。荆州人。少年举进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进士。宝应元年(762),从滑州、洛阳西行,经华阴,遇见王季友,同赋《苦哉行》。大历二年(767)秋回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中任从事。后流寓湖南,为潭州刺史崔?、桂州刺史李昌?幕僚,颇受信用。建中三年(782)居长安,任侍御史。翌年贬为辰州刺史。后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他是中唐前期比较注重反映现实的...
  • ·《严维》--  严维(生卒年未详),约唐肃宗至德元年前后(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正文,越州(今绍兴)人。初隐居桐庐,与刘长卿友善。唐玄宗天宝(742—756)中,曾赴京应试,不第。肃宗至德二年,以“词藻宏丽”进士及第。心恋家山,无意仕进,以家贫至老,不能远离,授诸暨尉。时年已四十余。后历秘书郎。代宗大历(766—779)间,严中丞节度河南(严郢为河南尹,维时为河南尉),辟佐幕府。迁余姚令。终右补阙。...
  • ·《张谓》--  张谓,唐朝诗人,《早梅》的作者,(?--777年), 字正言,河内(今河南泌阳县)人,唐代。天宝二年登进士第,干元中为尚书郎,大历年间潭州刺史,后官至礼部侍郎,三典贡举。其诗辞精意深,讲究格律,诗风清正,多饮宴送别之作。代表作有《早梅》《邵陵作》《送裴侍御归上都》等,其中以《早梅》为最著名,《唐诗三百首》各选本多有辑录。“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疑白梅作雪,写得很有新意,趣味盎然。诗一卷...
  •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
  • ·《聂夷中》--  聂夷中,字坦之,河东人,一说为河南人。咸通十二年(871)登第,官华阴尉。到任时,除琴书外,身无余物。其诗语言朴实,辞浅意哀。不少诗作对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进行了深刻揭露,对广大田家农户的疾苦则寄予极为深切的同情。代表作有《咏田家》、《田家二首》、《短歌》、《早发邺北经古城》、《杂怨》等,其中以《咏田家》和《田家二首》(其一)流传最广(《田家二首》(其二)后人多认定为李绅的作品,...
  • ·《吴均》--  吴均(469~520年),又名吴筠,字叔庠,吴兴故鄣(现在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1]。诗文自成一家,常描写山水景物,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梁武帝天监初年http://wWw.SLKJ.ORG/a/wujun.html,为郡主簿。天监六年(506年),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临川王萧宏将他推荐给武帝,很受欣赏。后又被任为奉朝请...
  • ·《鲁迅》--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中年以后的鲁迅先生时常...
  • ·《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亦称唐明皇。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后赐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
  • ·《武则天》--  武则天(624年-705年),并州文水人,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继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唐高宗时为皇后(655年-683年),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2日在位),705年退位后唐中宗恢复唐朝,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李唐皇后的...
  • ·《魏征》--  郑国文贞公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巨鹿人(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人,又说河北晋州市或河北馆陶市)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魏征早年值隋末战乱,曾投瓦岗起义军。后入唐太子李建成掌管图籍的洗马官。太宗即位,先充谏议大夫,继任中央行政长官之一的侍中。贞观十七年病卒于任。魏征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
  • ·《褚亮》--  褚亮字希明,(560-647)唐大臣,杭州钱塘人。善诗文,博览图史,陈、隋时即以诗才显名。曾仕陈、隋及薛举。入唐,太宗授为秦王府文学。设文学馆,与杜如晦等并为学士,命阎立本画像,他为之作赞文,号十八学士。常侍从太宗征战,多有进谏。官至通直散骑常侍。卒陪葬昭陵。   褚亮,唐代著名大臣,文学家。唐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少年时机警敏捷,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善文工诗,喜交游名士。在陈隋时已有显名,十八岁仕...
  • ·《杨师道》--  杨师道(?-647年),字景猷,隋文帝族侄观王杨雄之子。杨雄和高颎、虞庆则、苏威在隋朝初年并称四贵,杨师道的哥哥杨恭仁历事隋唐二朝,并且是唐高祖的宰相。   隋末大乱,杨师道在东都洛阳曾一度被王世充扣留。之后,杨师道离开洛阳,投奔在长安建立唐朝的李渊。621年九月,东突厥入侵灵州(今宁夏灵武),杨师道为灵州总管,击破东突厥的进攻。622年九月,交州刺史权士通、弘州总管宇文歆、灵州总管杨师道在三观山...
  • ·《许敬宗》--  许敬宗(592-672年9月20日),字延族,杭州新城人。少有文名,隋大业中,举秀才,授淮阳郡司法书佐,不久入谒者台,奏通事舍人事。其父许善心被宇文化及杀害后,许敬宗即参加李密瓦岗起义军,为元帅府记室。瓦岗军失败后降唐。后唐太宗闻其名,召为文学馆学士。公元634年(贞观八年),累除著作郎,兼修国史,不久改中书舍人。   公元643年(贞观十七年),因完成武德、贞观两朝《实录》封高阳县男,权检校黄门侍郎。公元645年(贞...
  • ·《王绩》--  王绩【jì】(585—644),唐代医生、著名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属山西河津市)人。其兄王通亦是当时名医,绩尝任秘书正字,后借故辞归,专心以医药济人。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唐初诗人王勃是他的侄孙。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曾在隋代任秘书省正字,出任六合县丞,初唐时,曾官太乐丞,后弃官隐居于故...
  • ·《上官仪》--  上官仪(约608~665年1月4日)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陕县)人,家于江都。贞观初,擢进士第,召授弘文馆直学士,迁秘书郎。唐高宗时供职门下省,颇受高宗和武皇后的赏识。龙朔二年(662年),成为宰相。后来高宗不满武后跋扈,上官仪向高宗建议废后,高宗亦以为然,由上官仪草诏。武后涕泣陈请,事遂中缀,自此武后深恶上官仪。麟德元年(664年),上官仪被诛,家产和人口被抄没,其一子上官庭芝也同时被诛杀。中宗即位后,因上...
  • ·《李百药》--  李百药(565--648),字重规,定州安平(今属河北)人,唐朝史学家。 其父李德林曾任隋内史令,预修国史,撰有《齐史》。隋文帝时百药仕太子舍人、东宫学士。隋炀帝时仕桂州司马职,迁建安郡丞。后归唐,拜中书舍人、礼部侍郎、散骑常侍。人品耿直,曾直言上谏唐太宗取消诸侯,为太宗采纳。曾受命修订五礼、律令。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奉诏撰《齐书》,据父旧稿,兼采他书,经十年,成五十卷,后宋朝人为区别萧子显的《南齐书...
  • ·《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亦称唐明皇。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后赐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