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望天门山》第一二句,其全诗文如下: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2、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3、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4、开:开掘;开通
  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6、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翻译】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奔流到这里回旋徘徊。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赏析】
  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是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发的。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http://www.slkj.org/c/1309.html。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但作为一首七言古诗,写得淋漓尽致。从比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门山》作为绝句的崇尚简省含蓄的特点。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相关信息

  •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秋浦歌》第三四句,其全诗文如下: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注释】   ⑴秋浦:唐时属池州郡。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⑵山公:指山简。   ⑶宁戚:春秋时卫国人。   ⑷白石烂:宁戚《放牛歌》中有“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之句。   ⑸黑貂裘:《战国策·秦策》...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秋浦歌》第一二句,其全诗文如下: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注释】   ⑴秋浦:唐时属池州郡。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⑵山公:指山简。   ⑶宁戚:春秋时卫国人。   ⑷白石烂:宁戚《放牛歌》中有“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之句。   ⑸黑貂裘:《战国策·秦策》...
  •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早发白帝城》第三四句,其全诗文如下: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⑴发:启程。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杨齐贤注:“白帝城,公孙述所筑。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王琦注:“白帝城,在...
  •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早发白帝城》第一二句,其全诗文如下: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⑴发:启程。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杨齐贤注:“白帝城,公孙述所筑。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王琦注:“白帝城,在...
  •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第三四句,其全诗文如下: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第一二句,其全诗文如下: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
  •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独坐敬亭山》第三四句,其全诗文如下: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   ⑴尽:没有了。   ⑵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
  •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独坐敬亭山》第一二句,其全诗文如下: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   ⑴尽:没有了。   ⑵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
  •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望天门山》第一二句,其全诗文如下: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2、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3、楚江:即长
  •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望天门山》第三四句,其全诗文如下: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1、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2、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3、出:凸出,出现   【翻译】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奔流到这里回旋徘徊。两...
  •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夜宿山寺》第一二句,其全诗文如下: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注释】   ⑴宿:住,过夜。   ⑵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危:高。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⑶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   ⑷语:说话。   ⑸恐:唯恐,害怕。惊:惊动。   【翻译】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
  •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夜宿山寺》第三四句,其全诗文如下: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注释】   ⑴宿:住,过夜。   ⑵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危:高。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⑶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   ⑷语:说话。   ⑸恐:唯恐,害怕。惊:惊动。   【翻译】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
  •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峨眉山月歌》第一二句,其全诗文如下: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⑷夜:今夜。发:出发。清...
  •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峨眉山月歌》第三四句,其全诗文如下: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⑷夜:今夜。发:出发。清...
  •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春夜洛城闻笛》第一二句,其全诗文如下: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   ⑴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⑵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玉:指玉石。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⑶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⑷闻:听;听见。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
  •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春夜洛城闻笛》第三四句,其全诗文如下: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   ⑴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⑵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玉:指玉石。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⑶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⑷闻:听;听见。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
  •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渡荆门送别》第一二句,其全诗文如下: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1、荆门: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   2、楚国:楚地,指今湖南,湖北一带   【翻译】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
  •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望天门山》第一二句,其全诗文如下: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2、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3、楚江:即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