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

  《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是一篇创作于北宋时期的散文。这篇文章是王安石应三司副使吕景初的要求写的,作于公元1060年(嘉佑五年),时作者任三司度支判官。
  【原文】
  三司副使不书前人名姓。嘉佑五年,尚书户部员外郎吕君冲之,始稽之众史,而自李纮已上至查道得其名,自杨偕已上得其官,自郭劝已下又得其在事之岁时,于是书石而?之东壁。
  夫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守天下之法者吏也。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有财而莫理,则阡陌闾巷之贱人,皆能私取予之势,擅万物之利,以与人主争黔首,而放其无穷之欲,非必贵强桀大而后能。如是,而天子犹为不失其民者,盖特号而已耳。虽欲食蔬衣敝,憔悴其身,愁思其心,以幸天下之给足,而安吾政,吾知其犹不得也。然则善吾法而择吏以守之,以理天下之财,虽上古尧、舜犹不能毋以此为先急,而况于后世之纷纷乎?
  三司副使,方今之大吏,朝廷所以尊宠之甚备。盖今理财之法有不善者,其势皆得以议于上而改为之,非特当守成法,吝出入,以从有司之事而已。其职事如此。则其人之贤不肖,利害施于天下如何也!观其人,以其在事之岁时,以求其政事之见于今者,而考其所以佐上理财之方,则其人之贤不肖,与世之治否,吾可以坐而得矣。此盖吕君之志也。
  【翻译】
  三司副使这官职,向来不记录以前各任职人姓名的。宋仁宗嘉佑五年,尚书户部员外郎吕冲之,开始查找那些三司副使相关的所有史料,从李缭以前到查道,知道了他们的名字;从杨偕以前,知道了他们的官阶;从郭劝以后,还知道了他们在任的时间,于是记录名称并刻在东边的墙壁上。
  能够聚集天下众生的是财物,治理天下的财物的是法律,捍卫天下的法律的是官吏。官吏不良,便有法却不能守;法律不完善,便有财物却无法打理。有财物却不能打理,那么田间街巷中的卑贱小人,都可以侵占掠取和给予的权力,占有万物的利益,并以次来与皇帝争夺百姓,而放纵他们无穷的贪欲,不一定非得是高贵强大杰出的人才能够称雄的。这样的话那么天子还能够不失去他的子民,大概就完全是一个徒有其表的名号而已wWw.SLkJ.ORg。天子就算想要有蔬菜吃有破衣服穿,劳累的身体憔悴,操心得愁思满腹,来使天下苍生有幸有足够的供给,而使我们政治安定,我知道那也是不行的。但是如果完善我们的法律,选择官吏来捍卫法律的实施,这样来治理天下的财物,就是上古的尧、舜也不能不以此作为首要,更何况纷纷扰扰的后世呢?
  三司副使,是当今的大官吏,受到朝廷特别尊宠的官吏。一般当今治理财物的法律,有不合适的,以他们的权力都可以在皇帝面前进行讨论并改变它。他们不是非得遵守既定的法律,严守条款的分寸,来完成上级交代的事情而已啊。他们的职责和事务如此重要,那么这种人的贤能或不肖,便决定了天下的有利或损害会怎么样的啊!看看某人,凭他在任的时段,在今天来了解他的政绩,考察他用来辅佐皇上治理财物的方略,那么这人的贤能或不肖,和世事是否得到了治理,我们就可以坐在这看到了。这就是吕先生记录这些的目的。
  【鉴赏】
  文章阐述了管理财政的重要性,强调兼并活动对国家经济的严重危害,主张完善法制,选拔人才来理财,并说明三司副使职务的重要性。详略适宜,立论明确,论证严密。

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相关古诗词

  • ·古诗《答司马谏议书》--  《答司马谏议书》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原文】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 ·古诗《伤仲永》--  《伤仲永》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
  • ·古诗《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更成为世人常用的名言。   【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
  • ·古诗《同学一首别子固》--  《同学一首别子固》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同学一首别子固》作者王安石 (1021年-1086年),该文是作者在青年时期所写的赠别之作,文中没有世俗常见的惜别留念之情。表达了作者想和友人建立共同进步的君子之谊。文章笔法紧凑,开合有度,清人金圣评曰:“此为瘦笔,而中甚腴。”   【原文】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非...
  • ·古诗《读孟尝君传》--  《读孟尝君传》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读孟尝君传》作者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篇驳论文。王安石指出孟尝君非将士之人,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雄而已,而贤明之士是指治国安邦的人,正因为孟尝君门下尽是一些雕虫小技之士,所以真正的贤明之士是不肯投靠他的,观点有新意,其实这里有一个人才的标准问题。   【原文】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
  • ·古诗《谏院题名记》--  《谏院题名记》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谏院题名记》选自《温国公司马公文集》,论述了谏官的职责与重要性。作者认为向皇帝进谏是很重要的事情,所以要设立谏官。   【原文】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   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常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
  • ·古诗《墨池记》--  《墨池记》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墨池在江西省临川县,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处。曾巩饮慕王羲之的盛名,于庆历八年(1048)九月,专程来临川凭吊墨池遗迹。州学教授(官名)王盛请他为“晋王右军墨池”作记,于是曾巩根据王羲之的轶事,写下了这篇著名散文《墨池记》。   【原文】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
  • ·古诗《寄欧阳舍人书》--  《寄欧阳舍人书》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寄欧阳舍人书》是宋代文学家曾巩写给其师欧阳修的一封感谢信,因为欧阳修曾为作者祖父作墓志铭。文章围绕墓志铭的功用和写作展开论述,表达了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   【原文】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①志之着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
  • ·古诗《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  《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是一篇创作于北宋时期的散文。这篇文章是王安石应三司副使吕景初的要求写的,作于公元1060年(嘉佑五年),时作者任三司度支判官。   【原文】   三司副使不书前人名姓。嘉佑五年,尚书户部员外郎吕君冲之,始稽之众史,而自李纮已上至查道得其名,自杨偕已上得其官,自郭劝已下又得其在事之岁时,于是书石
  • ·古诗《留侯论》--  《留侯论》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留侯论》系1061年(宋仁宗嘉佑六年),作者为答御试策而写的一批论策中的一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体现了苏轼史论汪洋恣肆的风格。   【原...
  • ·古诗《贾谊论》--  《贾谊论》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贾谊论》,出自《古文观止.卷十·宋文》,作者宋代苏轼.论述如何施展抱负才能的文章。   【原文】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
  • ·古诗《喜雨亭记》--  《喜雨亭记》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苏轼二十岁进士及第,名噪京师。四年后,参加制科考试,“进策”入选,授大理事,签书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判官。嘉祜六年(1061)十一月,苏轼怀着满腔政治热情,离京赴任,从此踏上仕途。苏轼到凤翔的第二年,开始修建官舍,并在公堂北面建造一亭,作为休息之所。可是这年春季久旱不雨,但在亭子建成时,下了一场大雨,官吏百姓欢喜若狂。于是苏轼命...
  • ·古诗《超然台记》--  《超然台记》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超然台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知足常乐、超然达观的人生态度,也隐含了少许内心苦闷、失意之情。这篇文章用“乐”字贯穿全文,先写超然于物外,就无往而不乐,不能超然于物外,则必悲哀,正面写乐,反面写悲,悲是乐的反而,即是写乐的反面,终不离乐字。再写初到胶西之忧,再写初安之乐,治园修台,登览游...
  • ·古诗《石钟山记》--  《石钟山记》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石钟山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   【原文】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4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7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
  • ·古诗《方山子传》--  《方山子传》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方山子传》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对苏轼与方山子的相遇与相交,了解他的人生经历,通过对这些人生经历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特立独行性格和人生取向的赞赏。   【原文】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
  • ·古诗《日喻说》--  《日喻说》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日喻说》主旨在说明求知不可像眇者猜日,脱离实际,自以为是。而应像南方弄潮儿日与水居那样,从学习和实践中求得真知。文章譬喻生动,说理深入浅出。   【原文】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 ,以为...
  • ·古诗《答谢民师推官书》--  《答谢民师推官书》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答谢民师推官书是苏轼的一篇文章,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
  • ·古诗《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  《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是一篇创作于北宋时期的散文。这篇文章是王安石应三司副使吕景初的要求写的,作于公元1060年(嘉佑五年),时作者任三司度支判官。   【原文】   三司副使不书前人名姓。嘉佑五年,尚书户部员外郎吕君冲之,始稽之众史,而自李纮已上至查道得其名,自杨偕已上得其官,自郭劝已下又得其在事之岁时,于是书石